font-weight: bold;">
(一)界定
(1)发展演变 — 三阶段。
借鉴汪淳、丁志伟等学者对“走廊城市”的研究,结合本研究对通道型城市的定义,通道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包括3个阶段,以及核心城市、快速联系通道、经济低谷地带3个基本要素(图1):①阶段一。在均质发展区域中,核心城市形成,但彼此之间联系不太密切、关系较为松散。②阶段二。随着城市逐渐向外扩散及铁路、公路、河流航道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得到加强,催生出人流、物流及资金流关系链,并通过辐射扩散效应形成各自的腹地。③阶段三。随着核心城市之间快速联系通道的完善和区位条件的改善,核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地带迅速崛起,新型成长中心或城镇密集区出现,与核心城市通过快速交通、通讯走廊联结起来,作为中间节点城市,其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核心城市之间的联系。
这些中间节点城市即通道型城市,通过与区域中心城市线性串联形成“城市走廊”。现阶段,以“走廊”形态为核心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逐渐突出。实质上,“城市走廊”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兴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不仅强调空间形态上的线性发展特征,还强调城市群交流的效率及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的整合。
(2) 通道型城市——过渡、转换、引导功能。
首先,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通道型城市进行识别。结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对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19个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来确定本研究的区域中心城市;10条骨架廊道则是在“两横三纵”格局下,由郑德高等人关于发展廊道价值区段的研究综合确定的。其次,根据市辖区人口规模,对识别出来的通道型城市进行进一步筛选,剔除市辖区现状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国范围内识别出通道型城市24个,包括嘉峪关、三门峡、怀化、庆阳、酒泉、六盘水、铜仁、张掖、汕尾、榆林、荆门、攀枝花、邵阳、郴州、梧州、驻马店、衢州、韶关、葫芦岛、锦州、阿坝、恩施、哈密和凉山。这些城市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作为发展廊道上广泛存在的一种中小城市类型,有助于过渡、转换和引导形成空间骨架,对于促进城镇化空间的再平衡及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1)。
(二)基本特征
通道型城市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城市类型,其在城市空间形态、空间组织、区域位置和要素流动等方面具有典型特征:
(1)空间形态特征:体量小,带状几何形态。
在人口、经济和中心城区空间规模等方面,通道型城市受制于自然地形与腹地的限制,规模体量一般不大。在空间形态上,具有典型的带状几何特征,市辖区空间长宽比多在2.5∶1以上,城区依托交通运输线路蔓延发展的趋势明显(表2)。
(2)空间组织特征:空间分散,中心集聚度低,发展较为粗放。
通道型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取决于其在联系两端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从早期的交通要道、军事关隘到如今的交通枢纽节点,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对其空间发展关键影响要素的变化也势必造成其在空间布局上的分散,进而造成空间运行效率的低效与不集约,反映在空间布局上即市域发展核心不突出、城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混杂无序。24个通道型城市的辖区人口规模占市域人口规模的比例多为10%~20%,部分城市如阿坝、怀化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仅为市域人口规模的6%~7%,中心集聚度较低。
(3)区域位置特征:城市群外围,远离核心地区。
通道型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多处于内陆山川险要之地,在行政空间上通常隶属于两省(多省)交界地区,远离经济核心,这一地域特征造成其无法有效地接受经济中心的直接辐射,致使经济发展滞后。经过近30年的快速城镇化,人口主要向城市群地区及中心城市集聚,通道型城市作为非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体量与中心城市的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