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5】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7-31 10:07:39
 
序言中认为,“农村”一词既可以指位于乡间的具体聚落,也可以指一个非城市的广大区域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作为地表上切实存在的地域实体,对乡村的定义往往会围绕乡村空间展开讨论,而对乡村空间的划分与描述也是对乡村进行定义的关键之处。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划定城镇、农业和生态3类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基于国土空间类型将乡村空间划分为乡村生活空间(即乡村聚落)、农业生产空间(包括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及乡村生态空间(图3)。此外,一定区域范围内往往分布有多个乡村聚落,在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背景下,搭建联通各个乡村的风景道,促进生态资源整合、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由点向面延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由点向面逐渐覆盖,从而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基于此,以乡村聚落为底,以风景道为脉,构建聚落、农田、生态空间与风景道有机结合的推动乡村振兴的风景园林模式,从乡村至区域发展视角与全局利益出发,横向优化经济、社会、人口、农业、教育及生态等各种要素的配置,纵向优化现在与将来的要素配置。从国土规划视角出发,以风景园林手段对乡村4种空间类型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还可以有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相统一。

三、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4种有效途径与规划设计策略

   乡村空间由农田、聚落及乡村生态空间三大类型组成,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对乡村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首先,秉承基本农田数量及质量严格管控与保护的理念,将一般农田进行适当功能转换;其次,从乡村聚落的物质空间层面和文化空间层面进行研究,打造尺度宜人的聚落空间结构及丰富的乡村景观风貌;再次,对于乡村的生态空间以自然资源保护为主,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开展区域绿地建设;最后,以生态风景道连接区域范围内的多个乡村,协调不同村庄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及农业产业等资源共享,突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图4)。


(一)构建“传承+创新”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

    1. 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大量城市垃圾进入乡村,加之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在乡村落地,大规模破坏乡村地表肌理与自然环境,导致乡村聚落出现了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受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与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体系受到冲击,而新的历史文化空间又未能较好地建立起来,在此背景下,构建乡村聚落环境的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载体,是农业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定居点,乡村聚落环境体系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以区位、气候、山体、水体与植被为主要构成要素的自然空间层面,以及以乡土建筑、民俗文化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人文空间层面,两个层面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和谐美丽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

    2.实证研究:以石家庄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为例

    笔者参与的石家庄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项目重点激活了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立足本土文化,完善乡村绿地景观系统,打造出多元独特的乡村环境。杜北乡位于石家庄新华区,在城市建成区外,西北方向紧邻滹沱河流域,距离石家庄城市中心区12.1km,距离正定新城11.1km,是石家庄未来重要的城乡发展区域(图5)。杜北乡包含6个乡村,自北向南依次为陈村、后杜北村、前杜北村、西营村、东营村和南高基村(图6)。这一项目以途经6个村落的小清河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为契机,对距离河流较近的乡村采取一系列的聚落风貌打造策略,以期建设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项目对于乡村的规划设计依托现有的生态风景林带和小清河,引水入巷,丰富乡村环境的植物群落构架,打造乡村特色的湿塘、林地、农田、花海等多元化的景观风貌,形成农园水巷俱存的独特乡村空间,并且结合杜北文化,从自然乡景和人文乡情两个方面营造杜北特色乡村聚落环境景观。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