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已分别达到10个、65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达到32个。无锡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产业结构为助力,以发展乡村现代生态农业、乡村生态农业为切入点,探索多样化的乡村生态建设方式。常州针对乡村的生态环境现状,结合省“水美乡村”建设要求,整体推进“水美乡村”“美丽库区”建设,对乡村生态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现阶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苏南地区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苏南乡村生态问题仍是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自然环境日渐恶化、乡土文化活力不足及产业生态性不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苏南地区的乡村振兴。
(一)自然生态维育不足
虽然近年来苏南乡村不断加强村庄环境建设,但多以种树刷墙、塑造村口景观节点等外表美化整治为主,对乡村内在生态维育重视依然不够:其一,自然生态环境退化。苏南作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现代化建设先导区,其乡村居民点和工业企业的过度建设日益破坏自然环境,土地、水系污染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乡村自然环境日渐恶化。其二,乡村生态格局破碎。部分村域内农田、林地、湿地等生态基质被建设用地切割成块,河流、林带等生态廊道被中途截断,菜地、水塘、绿地等生态斑块被建设用地大肆侵占,乡村生态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二)文化生态传承不力
文化生态系统是乡村文化要素之间、文化要素与村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系统。作为历史上江南水乡文化标杆的苏南乡村文化生态面临极大挑战:其一,文化生态要素流失。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部分乡村盲目崇洋,忽视对乡村自身历史文化及特色要素的挖掘与保护,村民缺乏自身文化认同感,部分重要文化因子如建筑形式、建筑空间与建筑要素等出现异域化或同质化趋势,对地域文化符号等要素的保护和延续被忽略,面临“千村一面”的窘境。其二,文化生态网络退化。乡村内重要文化节点如古井、古桥、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多呈散点状分布,各文化节点间的关联性较弱,互不联通,难以实现文化生态节点与文化生态廊道(巷道、溪流等)的有机融合,最终造成乡村文化生态空间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缺少协调与贯通,乡村文化生态网络破碎等局面。
(三)经济生态效益不佳
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力,苏南乡村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三产旅游业发展方面均有建树,其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根据乡村主导产业,目前苏南乡村发展类型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驱动型和旅游业牵引型。当前,苏南乡村经济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乡村各类产业发展生态性不佳,绿色产业占比较低,如部分乡村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污染排放管控不严,造成乡村土壤、水域、空气污染严重;同时,经济生态性不足也加重了自然生境污染,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大棚农业的薄膜致使乡村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等;乡村旅游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过度的开发建设也降低了自然生态环境品质。其次,经济系统循环生产不畅,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经济生态系统主要指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统一整体。现阶段,苏南乡村一产、二产之间的关联性较弱,一二三产之间循环生产刚刚起步,产业之间生态化合作不足,缺乏多样性和主导性的协调,造成乡村生产资源难以循环再利用,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运行面临挑战。
三、苏南乡村生态营建问题的规划诱因
苏南乡村生态营建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乡村规划进行规范与引导。虽然众多乡村开展了乡村规划编制,但随着越来越多乡村规划方案文本面世,其建设问题的规划诱因也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规划视域、规划手段与规划内容等方面。
(一)规划视域:范围局限、统筹不力
规划视域范围受限主要体现在:区域统筹性考量不足和生态系统整体性关注不够,两者在规划层面均需要统筹协调。首先从规划范围看,当前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大多囿于村庄范围,难以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对村域乃至镇域整体生态格局的考量较弱。例如,乡村绿地系统规划多局限于村庄内部环境,对村内绿化与外部农田、水域等生态基质、廊道联系的考虑欠佳,人为割裂了村域生态网络;又如,由于乡村规划中欠缺对村村、村镇、城乡等多种空间对应关系的宏观统筹,乡村污染工业往往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效益(如这个村的工业布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