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1】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7-25 14:47:55 |
|
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乡村人居空间总体上日益凋敝;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致力于避免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200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持续关注乡村问题,先后提出了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2012~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50%。在各级公共财政大规模注入下,民间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的态势也日益增强。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提速,2015 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大力推进农地的“三权分置”,同年国务院授权15个县(市、区)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尽管改革的成效仍有待检验,但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壁垒的逐渐打破和社会资本的涌入趋势已日益明朗,乡村地区的发展将不再是一个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要素”单向供给、整体走向凋敝的过程。参照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一般经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资金、技术、人口向乡村地区流动,乡村地区人居空间的发展将会迎来一轮“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动力。因此,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带来乡村人口减少和人居空间“总体收缩”,但可以预判,市场动力将带来资源、要素流动的进一步增强,并将逐渐开启与之相应群体的人口回流,这些回流效应将对我国未来大量乡村人居空间发展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德国、英国、日本等传统农耕文化的发达国家乡村发展经验看,“整体收缩”和不同程度的要素回流也是其共同特征。它一方面导致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乡村人居空间的主导发展力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人口组成的农村社区,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人口回流背后更是城市资金、资源向乡村大规模流动的结果。 (二)乡村角色转型:从生产功能到兼具消费功能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发展阶段,乡村以粮食生产功能为主,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乡村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其乡村农业生产关系,并构成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总体特征,进而影响了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模式,即我国的乡村人居空间格局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空间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背景容器,与社会生产关系密切相连,是生产关系强加给社会的秩序,并影响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说明乡村人居空间与乡村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持续低下,决定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传统农耕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乡村聚落空间处于自发的周期性的演替过程。 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乡村不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还将具有各种类型的消费功能,乡村的角色开始分化并呈现多元化。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长期农耕社会积淀的农耕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等资源禀赋,使得乡村具有独特的农业景观的观赏、康养健身及优秀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游览等多种功能,促进了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反映了在农业生产力发展之后,城乡要素流动下的乡村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在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将兼具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对于消费型转向的乡村地区,城市要素的逆向迁移给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和就业机会,人口和资金的投入将激活被村民或村集体弃置的乡村资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新焕发出乡村地区的魅力,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虽然乡村角色转型在我国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进程有所不同,但它将对新型城乡关系下的政策制定、规划建设及长效治理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世界发达经济体的乡村发展正在经历这一转型过程。例如,有西方学者研究指出,北美(美国、加拿大)乡村地区在21世纪初期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其正经历着经济性质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优越,许多乡村地区从生产型角色向消费型角色转变。当然,还有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活力完全衰败。在欧洲,德国乡村发展历程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及其带来的乡村角色转型。一个时期以来,德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按照“村镇体系”进行高强度、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但是这并不能有效解决乡村地区社会经济衰败的问题。由于乡村地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