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最早用“海绵”概念比喻自然生态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而后业内学者相继提出了“绿色海绵”“海绵体”“生态海绵”等概念。这些非学术性的概念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均代表了生态雨洪的管理思想。在2012年的“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一词被正式提出,2014年10月,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作出了官方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本文将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分成3个时期,即雨水利用时期、雨水调蓄时期和雨洪管理时期(表2)。
(二) 发展对比研究
1.发展模式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模式经历了“问题—实践—方法—理论—方法—实践”的过程。这种模式往往是在城市发展实践中找出问题,从城市雨水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归纳总结出理论。美国各个时期雨洪管理体系的理念演变都是依据当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情背景,基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需要而进行的。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模式经历了“问题—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大量借鉴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来源于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理念,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生态技术体系也被中国所沿袭,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迟发展”效应特征。“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式的顶层推动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建设,避免了走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但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2.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迟发展”效应及其顶层推动模式也导致了中美在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是市政基础设施先行,明确雨洪管理目标和不断更新雨洪管理的理念。从早期的市政排水时期到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时期,不仅有联邦政府、环保署和州政府等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指引,还有基于公众参与而形成的社会力量的推动。未来,美国会进一步将城市雨洪管理规划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相结合,延续城市雨洪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比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国目前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程度相当于美国的市政排水时期,但在“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并进行建设试点后,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成熟度相当于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时期,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措施更多的是水量调控、水质管控及污染治理。
虽然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的大跨越,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但是这种大跨越式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快速推进的基础不牢固,市政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还存在大量需更新的老旧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刚起步。其次,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目标存在水量调控、水质管控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阶段重叠问题,目标不够明晰。再次,目前中国的城市雨洪管理职能分属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无法做到“一张图”管控到底。最后,社会公众对“雨水控制利用”和BMPs、LID等理念存在概念混淆等情况,公众参与度低,社会力量不显,“海绵城市”建设缺少持续而有力的社会监督。
三 中美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及策略研究
(一)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及其策略
BMPs、LID和GSI是美国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三大雨洪管理体系,并各自形成了相应的系统策略(表3)。其策略和措施技术等存在许多相近之处,却也各有侧重。
首先,三大雨洪管理体系都摒弃了传统地下排水的方法,转而采取地上排水措施。从控制雨水径流的角度看,三大雨洪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