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weight: bold;">二 规划定位、思路与策略
基于上述区域现状及问题,规划提出以下定位、思路及策略。
(一)规划定位
规划以“完善城市生态绿链,重塑新津水城新形象”作为环城生态带的功能定位,坚持“一江四岸、拥江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城市滨江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立足新津“五河一江”的生态基底,做足水文章,守护城市水脉、水防线和水岸线;挖掘地域文化及特征,最终重塑新津水城新形象。规划以“五津绿廊抱东城,千亩绿翠护新津”作为环城生态带的形象定位。环城生态带是五津老城东部的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五津绿廊抱东城”既从空间格局上描述了其与城市的关系,又表达了其生态绿廊的特征;“千亩绿翠护新津”是指环城生态带(东部)建设项目总面积约为2165亩(约1443333m2),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规划通过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泽林泽复苏、文化植入等守护城市水脉、展示城市文化和提升城市品质,最终打造“五津绿廊”,点亮新津新名片。
(二)规划思路
规划结合新津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条件,重塑水城形象和价值,以挖掘和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及场地记忆为主要线索,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和城市水网体系为目标,提出“重塑新津水城门户,引爆新津水城新时代”的理念,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采用生态设计手法,充分协调水源涵养与生态体验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提升场地为兼具文化展示、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的滨河生态公共走廊,实现场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结合景观风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重组生态结构,守护城市水系,打造独具特色的水源保护基地;通过项目的建设,构建生态、活力、多样的城市生态休闲样板,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最终打造一处集门户形象展示、湿地水源涵养及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涵养湿地。
(三)规划策略
(1)生态优先,打造细节。新津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山水格局优越,规划结合地块性质及生态禀赋,基于现状场地格局,因地制宜设置景观节点,梳理慢行交通,打造自然生态、安全游憩的生态廊道;根据人的活动半径,将不同级别的休闲游憩空间设置于河岸线,并通过各种手段化解活动空间与水面的高差,达到较高的亲水性,同时将新津当地的历史名人文化赋予其中,设置不同尺度、功能各异的活力节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游憩需求;充分考虑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要求,除在河道滨水区域设置放大平台外,还在水域配置丰富的湿生、水生植物,修复完善城市绿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系统;结合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依托现状大堤设置慢行绿道,在狭窄的空间中设置游步道,串联开放活动空间,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保留现状高大乔木并进行梳理,新增乔木和地被,打造一条富有活力、休闲游憩的生态景观廊道。
(2)交通串联,便捷可达。规划充分结合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及现状交通状况,依据安全、便捷的原则,依托现状大堤设置慢行道,使其与公园游步道各出入口相连接,形成网络状的慢行交通系统,在确保规划地块与外界便捷联系的同时保证场地内部的可达性。同时,在不同的桥头节点通过不同的交通衔接方式打通外部交通与项目建设区域的交通联系,使整个绿道系统更为完善。
(3)设施完善,便捷实用。完善、便捷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是吸引人们进入环城生态带的主要因素之一,规划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和人流量,结合周边公共配套,完善环城生态带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休闲配套需求。
(4)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多样。规划依据场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在植物的选择上保证场地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和景观可识别性;注重植物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层次及色彩变化,提升景观效果;场地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复层配置;有选择地保留场地内长势良好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充分保留和利用场地内的自然树林、竹林、田园和滨河植物景观,在现状植被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各类乡土植物,营造多种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系统;运用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展现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体现四川园林的特色;大量运用各类观赏花木,如木芙蓉、樱花、玉兰、碧桃和红梅等,打造多彩缤纷的花样景观。
三 规划重点内容
环城生态带位于新津滨水生态绿廊的水源生态区和都市江滩区,其作为串联五津、绿脉蔓延的都市滨河绿链公园,属于新津滨水生态绿廊规划的核心区域及近期实施范围。规划以完善城市绿链,体现城市生态、文化和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