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2+6”的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体系(表3)。
2.指标评判
(1)赋予指标权重。
研究结合国内外案例经验,按照指标要素对城市生活宜居程度的相对重要性,对每项指标进行逐对比较,最终通过函数计算得出每项指标权重(表4)。
(2)指标标准化与综合评价指数。
研究首先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化,将数据中的最大值设为衡量值,最小值取最大值的60%。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将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与其标准化数值相乘之后相加,得到其对应的一级指标评价指数,进而得到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将综合评价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当综合评价指数接近1时,代表城市生活空间布局越优化,具体如表5所示。
(二)生产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生产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研究表明,集聚的工业区可缩短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使企业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社会消耗,同时还能够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高于分散生产空间的经济效益。
1.评价指标
研究以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为目标,选取生产空间的紧凑度、规模以上企业密度和亩均投资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6所示。
2.指标评判
(1)生产空间紧凑度:紧凑度越接近1,表明生产空间越集中高效,经济效益越高;反之,生产空间越分散,经济效益越低。
(2)规模以上企业密度:密度指数越接近1,表明生产空间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越多,生产空间发展潜力越大。
(3)亩均投资:亩均投资越大,表明生产空间投资强度越高,其生产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越强。
(三)生态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良好的生态空间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建立合理的生态空间评价体系,分析和评价生态空间的布局合理性,能够有效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运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生态空间均匀度和连接度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评价。
1.评价指标
(1)生态空间均匀度。
均匀度能够反映生态斑块在空间范围内均匀分布的程度。目前研究生态空间均匀度的方法主要有缓冲区分析法、网格分析法和费用加权距离法。研究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利用ArcGIS软件,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以公园绿地为中心,以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缓冲区,分析生态斑块的可达性状况,进而反映生态斑块和服务盲区的分布情况,具体如表7所示。
(2)生态空间连接度。
连接度指生态空间中景观斑块之间的连接性,反映了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2.指标评判
PX的理论值为0到1,当PX越接近1时,表明生态斑块连接越紧密,生态空间越稳定。
四 北方平原地区“三生空间”评价及优化案例——以深泽县县城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