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苏州市撤并镇区有机更新思路及实证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7-04 15:14:18
 
政中心转移之后,能够积极地进行资源整合,并抓准自身特色进行准确定位及创新、错位发展,使得镇区建设和镇区发展能够稳步进行。此类镇区有9个,占撤并镇区总数的11.5%,代表镇区有石浦、新镇等。

(2)稳定型镇区。

    此类镇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乡镇撤并后可以依托自身特色及产业基础保持原有经济的发展和镇区活力,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镇区建设缓慢、产业和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难以进一步发展。此类镇区有56个,占撤并镇区总数的71.8%,代表镇区有南港、庙港等。

(3)衰落型镇区。

    此类镇区一般规模较小、工业基础差及自身特色不足,行政中心的转移使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加速了镇区的萧条。在镇区管理服务、各项建设和景观环境等方面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镇区日趋衰败。此类镇区有13个,占撤并镇区总数的16.7%,代表镇区有东沙、屯村等。

(三)主要问题

    乡镇撤并使乡镇布局趋于合理,推进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对撤并镇区本身来说,其经济功能和政治地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减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镇区的发展。根据上文分析可知,苏州市撤并镇区发展一般和较差的占据绝大多数,衰落型和稳定型镇区占据总镇区的88.5%。本文依托现状特征,从功能定位、管理机制、空间形态和设施配套4个方面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1.经济功能衰退化

    乡镇撤并之后,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其发展重点也向中心镇区偏移。有些撤并镇区虽然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由于政策支持减少、功能定位不准确而使其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有些撤并镇区没有积极整合产业资源,出现荒废、浪费及重复开发现象,工业发展滞后、服务业萎缩及人口逐步流失,经济衰退严重。

2.行政管理边缘化

    在管理机制方面,撤并镇区设置的办事处或管理区一般没有法定的身份,随之演变成无职无权的“留守部队”,难以解决群众各项事宜。管理模式的不健全造成“三不管”现象突出,即市里、区里“撒手不管”,镇里“放任不管”,办事处“无权不管” 。

3.镇容镇貌破败化

    由于部分撤并镇区工业滞后,经济逐渐衰退,造成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失严重,随之造成了商业服务业衰退,街道门店生意清淡,城镇面貌衰败无生机,甚至有的地方道路破损、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秩序混乱及缺乏管理。另外,行政合并并没有带来空间上的集聚和资源整合,空间分散、无序发展和公共建筑闲置现象突出。根据有关方面测算,苏州全市约有8.8万亩(约58.7km2)建设用地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撤并镇区的空间结构无序、形态老化及环境脏乱,城镇面貌仿佛冻结在20世纪90年代。

4.基础设施缺失化

    由于对撤并镇区投入很少,财政下拨的公共及基础设施维修费用远远不够支撑原镇区公共设施的维护。特别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房屋征收后,搬迁安置财力投入占比较大,在财政资金统筹时,往往是先满足中心镇区改造建设,而并没有将撤并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且较难有用地指标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建设。此外,由于财政的收缩,撤并镇区缺乏后期管理和维护资金,供排水设施、道路设施缺失及老化,公共服务功能更新乏力。

二  苏州市撤并镇区有机更新思路

(一)明确功能定位

    撤并镇区一般保持有小城镇的基本功能,在规划中应将其纳入到市《十三五规划》和市(县)区城镇体系规划中,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进行区域综合性的规划调整。统筹制定村镇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区域关系、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城市分工等进行差别定位。在定位方面,或与中心镇区融合发展,或作为副中心集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或依托自身特色发展旅游、工业、商贸和居住等特色小镇。例如,昆山市千灯、石浦乡镇合并之后,将千灯古镇区、城市新城区和石浦集镇区相互对接,使中心镇与撤并镇区相互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