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规划面积为21.09km2,已建成区面积约为18km2,现有从业人员约9万,常住人口约4万。截至2018年8月,开发区10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6.6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税收10.9亿元,同比增长17.9%。
按照最初的规划设想,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已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由快速发展阶段向更新升级阶段过渡的时期,由多元集聚向创新发展过渡,产业向外围梯度转移,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开发区的转型升级。2017年7月,《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在成都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正是66个产业功能区中的一个,其定位是一个具有优势的、有竞争力的、协同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二)主要发展问题
1.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优势不明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由家具制造、皮革鞋业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向以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转型。2012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仅为0.3亿元,在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中可忽略不计,但是到2017年,开发区共引进电子信息项目56个,协议总投资107.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6.2亿元,年均增长210%,占开发区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32%。未来几年,随着捷普等重大项目的逐步达产,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的产能将进一步释放,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然而,家具制造、皮革鞋业等传统制造业依然是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内规模较大的产业,虽然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但是从横向看,其竞争优势仍不明显。同时,家具制造、皮革鞋业和包装印务等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
2.空间:以工业用地为主,布局分散
从用地拓展历程看,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沿道路快速拓展,建成率达到84.35%,体现出明显的“基础设施先行,配套服务后发”的开发区初期建设特征。目前开发区已进入建设后期阶段,各类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土地开发利用已较为充分。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投产项目用地面积为18km2,减去在建项目、签约未动项目及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剩余可用土地面积仅有1.53km2,这其中还有0.27km2为非建设用地面积,空间规模限制、用地调整难度等问题都影响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从现状用地结构看,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占到80%以上;有少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比不到5%;没有居住用地,只有少量的农村居民点。从工业企业用地布局看,现状用地规模大的产业为家具制造、建材产业、电子科技和皮革鞋业,其次为包装印务、电池节能、设备制造和食品产业等,整体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产业布局特征。
3.配套:服务体系缺失,急需建设
自“2008版控规”实施以来,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购物难、无娱乐休闲场地、无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开发区内居住及就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当前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少,布局分散,未能形成功能集聚中心,根本上缺少城市中心、片区中心、邻里中心和居住小区中心四级公共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不同层级人群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发区内的就业人数还将大量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但由于配套服务设施面积较小且布局不合理,部分企业在业务量增加时难以吸引与留住就业人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开发区可借鉴邻里中心理念,将所有社区服务设施(农贸市场、邮政所、银行、阅览室、卫生服务站和理发室等)进行集中建设,组合发展。
4.环境:基底优良,品质有待提升
位于“西控”腹地的崇州市,自然本底优势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成都崇州经济开发区处于四川盆地,属平原地貌类型,用地平坦,自然地形坡度为1‰~3‰,地势北高南低,地质状况良好,未曾有不良地质现象发生。开发区的水系丰富,黑石河从其东侧蜿蜒而过,白马河由北至南穿越开发区规划范围,2条河流水质良好,岸线环境优美;4条农业灌溉渠(二、三、四、五斗渠)由西北向东南平行穿越开发区,开发区西南端紧靠西江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