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及规划路径探讨——以赤峰市红山田园综合体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6-27 15:00:57
 
/div>

    以土地全流转及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为基础,以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全企业化为保障,以各类园区土地全覆盖为抓手,突破对水土环境整治的全利用,划定“农业+园区”单元,作为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资源专业化、体系化、企业化、规模化、分区化、园区化、生态化及循环化的整合模式。

(三)“农旅+文旅”的旅游发展模式

    以大旅游为引擎,以文化遗址、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文化旅游景点,打造“田园+文化”的文旅游;以特色农庄、农业园形成农业旅游、观光旅游节点,打造“田园+农庄”的农旅游。结合生态性开放空间及功能组团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旅游空间布局,依托文化旅游景点与休闲农庄,整体形成“点—线—面”的“农旅+文旅”空间布局,激发田园综合体的活力。

(四)“从安居到宜居”的村庄发展模式

    首先,以人居转型为目标,根据影响村庄发展的因素建立村庄评价体系。其次,以宜居指数为分界线,综合对村庄进行分类,将村庄分为移民搬迁型、提升改善型和特色发展型3种类型,同时提出各类村庄的发展策略。最后,运用“田园+社区”的模式引导村庄建立合作社,带动村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

三  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

(一)土地整合路径

    通过顶层设计、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和企业扶持机制,建立土地整合机制;通过政策保障与优惠,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同时解决因土地流转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益;提供有效的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推进土地要素快速整合。

(二)用地指标开发“刚性控制+弹性引导”路径

    通过“刚性控制+弹性引导”的方式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问题。其中,弹性引导建设农业园和农庄基本单元的数量;刚性控制各类基本农业园单元内的建设用地比例,严格遵守制定标准,包括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农庄建设用地及旅游风景区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

四  赤峰市红山田园综合体规划实践

     赤峰市红山田园综合体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丹锡高速公路以南区域,规划区总面积为307.61km2,整个区域总体呈现出“一山、八丘、半分川、半分谷”的特征。

(一)发展模式构建

1.生态发展模式:以大生态为依托,引导“三生空间”规划

    赤峰市红山田园综合体规划区内现状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用地、林业用地、工业用地、水域、交通用地、自然保留地和风景旅游用地10类用地性质。其中,现状林业用地为11710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8.34%,如未来将7407hm2的自然保留地(含可退耕换林地)修复成森林,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50%以上;现状林木有19种,优质树种规模为1578hm2,仅占13.48%,而以杏树、杨树及榆树为代表的劣质树种占86.52%。

     未来红山田园综合体按照“三生空间”生态发展模式,划定生态保育绿线、生活空间红线和生产空间棕线,从而划分生态空间保育区、生活空间(圈)组织区和生产空间重构区,在政策上提出有利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和建设管理的指引,从而呈现出良好的山林生态本底(图2,表1)。





2.产业发展模式:以大农业为基础,建立绿色多功能的农业园区

    红山田园综合体范围内现状耕地面积为9756.67hm2,占总用地面积的31.72%。现状已流转农业用地面积为1121.87hm2,规划根据未流转的农业用地规模,以及现状蔬菜、药材、杂粮和花卉等产业类型的分布位置及对村庄的带动发展情况,以“农园+水源”“休闲+水源”的形式确定“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土地全流转及园区的全覆盖(图3)。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