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出让及建设前期工作。
(3) 微观层面。
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实精细化海绵设计。重点在于明确 LID 开发设施的组合方式、设施规模和空间布局。在项目层面,要将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及要求细化分解和落实到地块与项目。
(二)规划建设技术
(1) 水资源利用技术。
高寒地区海绵城市水资源利用中要重点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充分利用地表入渗来减少降雨径流,从源头减少洪水,利用塘坝、湿地等蓄水,消减洪峰。具体而言,应深入分析判断土壤渗透性, 选择以“渗”或“蓄”为主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来解决高寒地区季节性缺水问 题。例如,拉萨、林芝等地土壤含水量 较高,渗透系数大,应以“渗”为主回补地下水;山南、阿里等地土壤含水量 较低,渗透系数小,则应以“蓄”为主进行绿化回用。一方面,在区域层面要 注重河流水系上游生态水土保持建设;另 一方面,在城市内部要注重生态绿化建设, 扩大降雨入渗面积,增加地下水储蓄量。
(2) 水环境建设技术。
高寒地区海绵城市水环境建设中要 重点解决城市污水直排问题。在新建城区,通过设计合理的植草沟、雨水花园 等绿色海绵设施,以及污水管、截流管和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解决河流水质问题。在已建城区,通过调查摸清城 市积水点与洪涝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优化管网与截污、新建雨水口、增加绿色海绵、清淤排洪沟、恢复连通和梳理加 固等技术措施,解决积水、洪涝及水质问题。在推进水环境建设中要时刻注重高寒地区岸线生态修复,结合湿地恢复、 水系拓宽、河道清淤、岸线改造、水系补水工程和周边绿化等提升整体水环境。
(3) 水生态建设技术。
高寒地区海绵城市水生态建设中要重点关注降雨量测算问题。《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建议设计降雨量采用全年的长系列日降雨,这对 丰枯特征明显的高寒地区来说可能会降低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影响海绵城市综 合效益的发挥 [5]。因此,对于高寒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设计降雨量的计算,应 综合考虑城市的降雨年内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建设地位和防洪排涝等要求,以 降雨量分布集中月份的长系列日降雨为基础,优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计算 条件和方法。
(4) 水安全建设技术。
高寒地区海绵城市水安全建设中要重点关注山洪防治问题,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城市湿地、低洼地势, 蓄滞洪水,减轻防洪压力。规划建设中要将防、排、控和管相结合,要“防得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安全运行;要“排得出、排得快、排得顺”, 清除阻水建筑物,拓宽河道,给洪水提供出路;要“控得住”,强调控制性枢纽的调蓄作用,保证枢纽的正常运行;要加大管理投入,实行责任制。
三 日喀则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一)日喀则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日喀则市地处高寒地区,近 30 年的 年均降雨量为427 mm,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供需不平衡,利用率低,水污染现象时有发生,水质趋于恶化,污水回用率低。城市排洪渠防洪标准偏低,加之城市居 民倾倒垃圾等,发生洪水时易导致河道淤塞,造成洪水灾害。城市地处河谷地带,山体岩石破碎、坡度陡及植被稀疏, 洪水涨势快、水土流失严重。
(1) 水资源—利用率低,可供水量 缺乏。
日喀则市境域内的河流湖泊众多, 水量充沛,其水资源总量为 404.32 亿立方米,占全区的 9.0%;地表水资源量为 361.02 亿立方米,占全区的 8.3%;地下水资源量为 116.35 亿立方米,占全区的 11.9% [6]。全市缺水量为 2.329 5 亿立方米,缺水量占全区的 50%,城市建设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城市发展中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 水环境—水污染不断加剧,环境呈恶化趋势。
日喀则市水污染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