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随想杂谈】刍议大众情趣背景下的乡村景观重构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6-14 09:50:30
 
土地进行的建造利用,形成的让人安心的场所。

3.拥有多样的生物相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乡土景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乡村多样性的环境为不同的生物相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乡村基本保留了可进行自然做功的环境 系统,诸如稻田、泥土路、林地、村落和水系等各种各样的系统交织分布在同 一个时空里,而这些不同的自然环境系统具有丰富的地形、多孔质的表面和多阴影的空间,为不同生物的生存、生活 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造就了不同的生物相。另外,乡村景观中的每一环境系统都以一定的规模存在,如田园、水 流和森林,它们内部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微环境也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的生境。

4.诠释地域性

    乡村景观的地域性在于它的乡土性, 是土壤、地形、水利、植被和地貌等综合作用出的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 一方人,地域性是人在场地的自然条 的基础上进行生活、生产等活动的物化 表现。例如,依托自然的土地建造的房屋, 如福建客家土楼、湘西吊脚楼、沿海的石屋、合掌造等,以及房屋四周的竹篱 笆、果树、石头墙等,门前淌着的小河, 河边浣衣的妇女,田间挥锄的身影,犁田的老牛……勾勒的就是极具地域性的景观画面。在土壤、地形、水利、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支配下的自然性决定了乡村的风貌,而所有要素在相继叠加后酝酿出乡村不可取代的地域性。

5.具有时空维度

    乡村景观是当地村民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的,是以乡村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营造的, 承载了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古朴的村落建筑、柔和的田园风光、潺潺流动的小溪、 蜿蜒的田间小路……都仿佛是历史的代言人,诉说着曾经的沧海。乡村景观随着时空坐标轴的变化流露出的是另一种 深沉的、耐人寻味的美,这或许就是乡村景观在时空维度上所具有的现代城市景观不可代替的年代美,是现代人无法忘却的“乡愁”和“故乡”。 

    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乡村景观,会发现乡村景观是人类与生活、自然博弈而形成的“第二自然”“人工的自然”, 是培育驯化的自然,是温顺的自然,是恒久远的景观。

(三)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乡村景观

    “大众情趣”包涵了趣味、情境和情感。综观当下的景观实体,唯有乡村景观“情趣”与生俱来。趣味是景观实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大众内心愉悦的体验;情境是景观实体及其所处的背景共同渲染后能引起大众心理良好反应的场景;情感是趣味和情境的升华,是大众将感情积极渗入景观实体及场境体悟后的产物,是能给大众带来精神愉悦、文化认同、情景交融的内在情感并且让人回味无穷。 

    乡村审美众说纷纭,能够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乡村必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 验,并有其明显特征的乡村。2005 年《中 国国家地理》的特辑“选美中国”中的“中 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乡村之美”的认知。 当时的评选专家包括了冯骥才、吴良镛、 俞孔坚、崔恺等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及学者。评选排行第一的是四川丹巴藏寨(93.2 分,图1,图2)。自然的乡村之美延续至今, 依然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从 2005 年中央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至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乡村建设的高潮, 而层出不穷的“美丽乡村”却并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可看出,当前的乡村景观几乎都是打着“乡土、文化、还原”等口号进行重构的, 鲜少关注当下大众情趣的需求。





二  大众情趣背景下当代乡村景观重构的缺失

    乡村景观重构已然是当下炙手可热的景观改造项目,大量的研究及实践项目已创设了乡村景观重构的各种可供借 鉴套用的模式。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的雷同化与同质化,通过调研发现当代乡村景观重构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盲目响应政策,过分“矫揉”乡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的乡村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跃进式的乡村美化运动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都是根据城市设计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