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件为 SPSS 21.0 和 AMOS 23.0。
二 偏好因子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因子的结构
首先,研究利用 SPSS 21.0 软件对18 项因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EFA) 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对影响因 子负荷进行旋转,结果表明模型中有 3 个主要成分特征值大于 1,但“设施小品” 因子的公因子方差小于 0.5,所属的主成 分因子模糊,存在因子表征重复的现象, 故将其剔除。其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碎石图结果中 3 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 1, 分别用 F1、F2、F3 表示。修正后因子模 型包含 17 个影响因子,模型中 3 个主成 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81.372%,所有项 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 0.5,如表 1 所示。
由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绿荫 空间”“街道尺度”“环境舒适”“路 权明确”“步行优先”“停留空间”6 项 因子对 F1 的负荷值最高,从因子内容上 看,它们反映的是街道景观空间的舒适 感,故将 F1 命名为“空间舒适”维度; “视觉丰富”“界面连续”“景观互动”“街 道归属感”“功能混合”5 项因子对 F2 的负荷值最高,它们与街道绿景观多样 化和可持续性有关,因此将 F2 命名为“景 观秩序”维度;“智能养护”“集约高 效”“生态种植”“能源清洁”“照明 系统”“环卫设施”6 项因子对 F3 的负 荷值最高,它们反映的是街道景观绿色 低碳技术的应用,因此将 F3 命名为“绿 色技术”维度。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 结果可以确定以原住民偏好为基础的古 城街道景观风貌影响因子的结构体系 , 可 将其划分为“空间舒适”“景观秩序”“绿 色技术”3 个维度。从偏好选择的分类看, “绿荫空间”“环境舒适”“视觉丰富”“界 面连续”“街道归属感”都属于原住民 主观意愿的偏好因子,其余因子属于原 住民的具体活动行为和管理需求的偏好因子。
(二)因子的影响程度
由于影响街道景观的因子之间是相 互作用且关联性较大的,如景观的连续 性影响其视觉的丰富程度、街道尺环境舒适存在交互影响的作用等,影响 因子的作用程度是由因子的权重来表现 的。对因子权重的确定应考虑到因子间 的相互影响,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因子模型进行统 计检验。将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的 17 个 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观测变量,主成分 “空间舒适”“景观秩序”“绿色技术” 作为潜变量,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 (MLR) 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模型适配指 标(表2)和模型因子的标准化系数(图1)。 模型适配结果显示,卡方值为 342.89, 自由度为 151,比值为 2.27,模型拟合 度属于可接受范围。其他拟合指标中 NFI 为 0.99,CFI 为 0.96,IFI 为 0.95,AGFI 为 0.91,RMSEA 为 0.031。拟合指标值 表现良好,综合考虑因子体系模型的理 论意义,可以判定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 分析后得到统计支持。
(三)影响结果分析
研究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 影响街道景观的因子进行修正和筛选, 将其划分为 3 个主成分因子,即“空间 舒适”“景观秩序”“绿色技术”,构 成基于原住民偏好选择的街道景观影响 因子模型。随后,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 方法检验该因子模型,结果显示该因子 模型得到统计支持。研究发现模型中影 响因子的标准化系数是显著的,可以作 为影响因子的权重值。“步行优先”“绿 荫空间”“街道尺度”是“空间舒适” 维度下影响权重排列的前 3 项因子,其 载荷系数分别为 0.86、0.85、0.83,说明 “步行优先”“绿荫空间”及“街道尺度” 是原住民判定街道空间舒适度的主要偏 好因子;“景观互动”和“界面连续”是“景 观秩序”维度下的影响权重较大的因子, 载荷系数为 0.81 和 0.77,说明原住民更 倾向古城街道景观的参与性和景观营造 的连续性;“生态种植”和“智能养护” 则是街道“绿色技术”维度中权重最高 的因子,其荷载系数为 0.79 和 0.75,说 明生态化植物造景和智能技术养护是原 住民评价街道景观是否绿色低碳的偏好 选择。
通过分析全部 17 个因子的统计结果 可以发现,基于原住民偏好选择的古城 街道景观影响因子中的“步行优先”“绿 荫空间”“街道尺度”是“空间舒适” 维度下权重最高的 3 项因子,“景观互 动”和“界面连续”是“景观秩序”维 度中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生态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