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叠加分析并将结果划分为 3 类:高效率利用区域、中效率利用区域和低效率利用区域。
3.职住关系分区方法
本文选用职住平衡指数作为职住关系分区的标准,使用就业活动密度与居住活动密度之比计算职住平衡指数。按照已有研究普遍采用的分类标准将职住平衡指数分为 3 类,分别对应 3 类职住区。平衡指数小于0.8的区域为职小于住区域,平衡指数为0.8~1.2的区域为职住平衡区域,平衡指数大于1.2的区域为职大于住区域。参考已有的职住平衡相关研究文献,本文结合城市现状及已获取数据的情况,选择与自然地块面积临近的 500 m×500m 的空间作为测算的最小单元。
二 职住空间匹配情况
(一)职住活动分布特征
通过对南宁市公交刷卡数据进行时序分析发现,南宁市的早高峰在 7:00~ 8:00,晚高峰在17:00~18:00。因此,本文选取白天10:00、11:00、14:00、15:00、16:00作为识别就业者工作地的特征时间点,选取夜间00:00、1:00、2:00、3:00、4:00作为识别就业者居住地的特征时间点。通过对各特征时间点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出南宁市中心城区的职住活动特征。
居住点的重心位于南宁市中心商务区,各居住中心显著且较为独立。居住活动密度较高的区域通常为配套设施齐全的区域或风景优美的区域 — 河流、自然保护区、公园附近。结合交通网络分析发现,交通对居住活动密度的影响显著。地铁沿线区域居住活动较为密集,居住活动密集度与交通网络的丰富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与居住活动类似,就业活动的中心同样位于城市中心商务区。除此以外,在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均有较强的就业活动集聚。在分布特点上,就业活动与交通的联系更为强烈,地铁线路周边尤其是地铁站点周围均出现规模集聚。居住活动空间和就业活动空间格局大致类似,但就业活动的高密度区域相较于居住活动在空间分布范围上更连续,而居住活动高密度区域在整体上内部各中心之间更为独立。就业活动与交通的联系更为紧密,且与城市对外交通节点有较强联系(图3,图4)。
(二)职住用地效率评价
居住用地的效率分区呈现较为明显的多中心圈层结构,最主要且最大的中心由城市中心商务区及其南延区域构成,中心外层效率依次递减为中效率用地和低效率用地。大致来看,中心商务区及与其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居住用地效率较高,除此之外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或紧邻大量就业空间的居住用地效率较高(图5)。就业用地效率分布呈块状格局,整体较为分散。城市中心商务区及其南延区域主要分布着散落破碎的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用地,用地效率较高;学校周边往往布局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就业用地效率较高。其中,高校周边还集聚高效的教育科研产业用地;火车站附近集聚了大量批发零售业、运输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学校等用地,构成了片区的较高活动密度区域;其他较高活动密度区域大多与产业园空间重合(图6)。
(三)职住关系分区特征
本文通过职住关系分区的方法,将南宁市中心城区划分为职住平衡区域、职大于住区域和职小于住区域3类区域。这三类职住关系分区的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开放圈层式结构 ( 图 7)。职住平衡区域为中心圈层,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商务区,并向周围呈星状发散;职大于住区域整体位于次圈层,呈现成片集聚、团簇式密集分布的特点,且与职住平衡区域联系紧密;职小于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外围郊区,是圈层结构的最外层。为进一步研究职住关系分区内部的职住活动强度,本文基于职住分区、就业活动密度分区和居住活动密度分区,通过叠加分析识别出22种职住功能关系,并通过各类型职住功能关系分区面积的占比选出6种主要关系类型。整体而言,就业活动密度和居住活动密度变化较为一致,较高的就业活动密度通常对应较高的居住活动密度,反之亦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就业活动密度和居住活动密度均高的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内部圈层,且随圈层向城市边缘扩散,就业活动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