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广角】城市住区适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基于重庆市南岸区16个住区的实证 |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5-22 15:08:20 |
|
否拥有私家车 (以下简称“家庭私家车”)7个社会经济特征,尽可能在研究物质空间形态对步行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排除个体属性对其的干扰。
3.物质空间形态
本文所指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和城市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要素的组合,可将其归纳为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3个方面,其中临近性和连接性主要通过增加起讫点可达性来增加步行出行,重点是从宏观角度评估土地利用分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场所性主要从微观角度评价物质空间形态对步行行为的吸引力(表1)。
(四)分析方法
本文将步行行为作为因变量,将住区物质空间形态因子作为自变量,将社会经济特征作为自变量,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对步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住区物质空间形态影响因子,同时确定这些因子对步行行为的贡献度。首先,通过SPSS软件对通勤性步行出行频率与物质空间形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 Pearson 相关系数,初步筛选与步行行为相关的物质空间形态变量影响因子。其次,以重新分类后的步行频率为因变量,以社会属性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项逻辑回归分析,生成作为步行频率的基础模型;同时,为了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对步行行为的影响程度,逐个单独从基础模型中移除回归保留的变量,观察伪R2的变化值,得到人口属性基础模型。最后,从Pearson相关分析中选出与步行频率小于0.1的物质空间形态变量并分别纳入上一步的人口属性基础模型,一方面通过加入该空间变量后模型拟合度伪R2增加值的大小来衡量该变量对步行频率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取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3个方面的关键性指标,进行适宜步行的住区物质空间形态要素分析;另一方面考虑到影响3类步行频率的空间形态因子较多,且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按伪R2增加值的大小对排名前十的因子进行排序,以挑选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表2~表7)。
二 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通勤性步行的关键性因子分析
临近性评价因子中的设施密度、设施种类、教育设施密度、教育设施距离和公交换乘密度对步行出行具有积极的影响。设施密度和设施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区功能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居民在通勤过程中完成其他行为的需求,如顺便购物、交水电费等,这两个因素对于步行出行频率高的人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设施密度、教育设施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接送小孩的方便程度,特别是对于教育设施距离而言,其距离对于家长接送小孩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在中国目前幼儿园及小学学生需要接送的情景下,这一指标对通勤性步行具有积极的影响。公交换乘密度主要通过其远程可达性直接影响居民选择“步行 + 公交”出行的频繁程度,主要因为通过短距离的公共换乘和公共交通的选择度,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步行交通转换,为居民的步行出行提供良好条件,激发居民选择频繁的步行通勤。
连接性评价因子中的街道路网密度对步行出行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街道路网密度对通勤性步行路径的便捷性有影响,较高的街道路网密度往往意味着小尺度的街区模式,故加强街道连通性、增加步行路网的渗透性有利于便捷出行,特别是方便达到公交换乘站、教育设施等与步行通勤极为相关的场所,为居民的通勤性步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场所性评价因子中的大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