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道,平衡保护和开发
要实现保护和开发的结合,从技术角度上看,需要在防护自然风险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对剩余的空间进行科学评价,找出对环境影响小的地区并将其串联成旅游线路 / 廊道,这不仅能进一步减轻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利于旅游开发设施和项目的布局选址。
3. 确定最佳观景点,提升景区开发品质
在选择出合理的旅游区和廊道后,研究利用景观视野分析等相关技术,再进一步筛选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提升旅游景观价值,这也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提出的“对观赏点选择及其视点、视角、视距、视线、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的要求。
综上所述,研究构建了高生态安全区—低环境影响旅游廊道—最佳观景点的然乌景区旅游空间评价技术框架(图1)。
三 分析技术过程
(一)叠合两大自然保护要素和三大自然风险要素的生态安全区评价
1.雪崩生态安全区评价
雪崩是对然乌景区开展景观活动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也是本次研究重点分析的内容。从形成原理上看,雪崩是指在经常积雪的山坡上,积雪整体受重力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从然乌景区的实际情况看,基本上是覆盖整个景区,此范围远大于后文提到的冰川要素,冰川仅是覆盖部分地区)。雪崩从形成到停止的过程可以分为形成、通过和堆积3个阶段。
首先是对雪崩形成的风险区估算。具体计算可运用雪崩模型:
其中,A1、Ex 、Fx 、Fy 、S和Rg分别代表海拔、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坡度和地表覆盖类型。研究按照此公式,通过ArcGIS软件对然乌景区进行地理计算,公式中各个因子的归一化取值和结果重分类参考了张福存在对类似地区的研究中采用的一系列数值和标准,计算后得到雪崩形成风险区估算结果。
其次是对雪崩通过和堆积的风险区进行估算。该计算相对复杂,主要包括3个步骤:判断雪崩的运动方向、估算雪崩运动的路径及距离、估算运动覆盖区域。
雪崩运行方向的分析相对简单,由于雪崩与水体流动有一定类似性,计算时以雪崩形成区为起点,并运用ArcGIS软件中水文模型的“流向分析”功能计算出其方向。
雪崩运动路径的分析相对复杂,研究借鉴了张福存提出的方法思路,即运用ArcGIS软件水文模型中的“流向分析”功能,初步计算出一个“长路径”(此时是把雪崩当成水流动),然后在“长路径”上再根据雪崩的运动特点截取一个合适的“短路径”即为雪崩运动路径,计算的难点在于“短路径”。通过筛选,最终研究以影像图上可清晰识别的几处雪崩运动遗迹作为实证,利用α-β模型来计算“短路径”的长度。计算时需要明确两个要素,分别是雪崩形成区(起点)至堆积区起点的高程差,以及两者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其中高程差取值参考之前的实例,最终确定在 300m 左右。夹角取值参考以下公式:
其中,β值为其他众多类似研究中的最常见取值——10°,由此可逐条求出并截取每个雪崩区的雪崩运动路径(即“短路径”)。
计算雪崩运动区时,研究运用水文模型的“盆域分析”功能获取以上所有雪崩线路的流域范围及出水口,从中选出雪崩运动路径能触及的所有流域,并将这些流域作为分析对象(这意味着雪崩会在上述雪崩线路触及的流域内运动),运用 GIS 的成本距离模型进行计算,以触及各个分析对象(盆域)出水口的距离值为阈值(这意味着雪崩在此盆域内运动到了终点,将转入下一个盆域或停止),计算出该盆域内的雪崩运动范围,该范围也就是雪崩通过和堆积区的最终估算结果。
将上述雪崩高风险形成区、雪崩通过和堆积区的结果叠合,形成雪崩生态安全分析的评价结果(图2)。
2.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