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分区体系指引下的开化县乡村体系规划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4-22 10:56:08
 
行政村只服务本村,没有下辖自然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共享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地处高山偏远地区的行政村服务范围较大,这使得不少行政村因下辖村庄过于偏远而无法提供有效服务。

二 开化县乡村体系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思路

    开化县村庄的发展潜力受地形以及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较大,受镇区的影响较小。传统的行政村—自然村等级制度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村庄发展潜力,有些行政村因人口规模和用地限制,配套不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周边乡村。规划以县域用地综合评定结果为基础,将环保、林业、农业、风景名胜、地质灾害、现状资源特征和乡村管理需求等多种要素进行叠加分析,通过识别不同发展区块空间特征,把握分区核心问题,结合村庄自身特色,实行差异化的乡村发展策略,并构建以公共服务生活圈为核心,共享完善设施配套的村庄空间体系。

(二)技术路线

    依据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对乡村体系构建的技术要求,开化县乡村体系规划过程分为分区体系和等级体系2个层次,空间分区、村庄分类和等级构建 3 个主要步骤。其中,分区体系的构建以底线管控为基本原则,结合村庄综合评价确定村庄分类;等级体系构建以村庄分类为指导,基于对生活圈的分析再进行村庄等级布局(图4)。



    本次规划在分区体系中采用空间分区+村庄分类的模式,一方面是考虑到开化县乡村发展限制因素较多,乡村布局小而散的基本特征,难以在大范围的空间格局中按空间形态、经济水平或资源特色形成分明的片区类型;另一方面是将空间分区的管控要求落实到每个村庄,以便确定下一步村庄等级布局,以及为后续乡村用地、乡村整治等提供依据。

三 基于底线管控和综合评价的分区体系指引

    规划从村庄发展限制条件入手,按照底线控制的原则在开化县域内划分出发展适宜性不同的空间分区,对各个分区内的村庄发展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分析考虑各个村庄的实际发展条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分区管控要求,确定村庄发展类型,从而体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中由分区管控引导乡村发展的规划路线。

(一)分区划分依据

(1)相关规划控制线。开化县是国家和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和“多规合一”试点,空间分区的划定需各部门按照自身责权划定相应的规划控制线,如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林业部门划定生态公益林控制线,环保部门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红线)、国家公园控制线和钱江源风景名胜区控制线,城乡建设部门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控制线等。同时,按照底线控制原则,规划明确了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空间和林业空间,并落实了城镇发展空间。

(2)村庄发展限制因素控制线。开化县村庄发展限制因素主要体现在生态、地形和自然灾害上,其中生态因素已体现在上述各规划控制线之中。因此,应在“多规合一”划定的控制线的基础上,叠加山地地形进行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和自然灾害高发地评估,形成完整的空间分区控制线体系(表1)。



(二)分区管控类型

    规划利用 GIS 空间数据叠加分析方法,叠加各类限制性影响控制线,进行乡村建设适宜性综合评定,确定乡村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和城镇发展区四大类空间:①禁止发展区,包括生态红线 (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区、国家公园试点核心保护区控制线与钱江源风景名胜区特别保护区控制线叠加)、河流水域及周边滨水景观控制范围、水源保护地一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公益林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域禁止城乡建设,现有村庄整体外迁。②限制发展区,包括地形坡度在25%以上,山体高程大于 300m 的区域。该区域的村庄主要进行控制发展。③适宜发展区,除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城镇发展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的村庄有发展潜力的允许适度发展,无发展潜力的则对其进行控制。④城镇发展区,根据中心城区及各镇区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远期的形态结构、规模,划定规划期内城镇建设区范围,并留有一定的弹性增长空间。该区域的村庄在规划期内列为城镇社区,人口及用地不再属于村庄范畴。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