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有住户2295户,户籍人口为6786人,常住人口为5700人。
(三)金融街街道丰汇园社区
丰汇园社区东侧和北侧分别与宏汇园社区、丰融园社区隔什坊小街相望,西临太平桥大街,南邻辟才胡同,总面积为0.12km2,为2000年建设,属于商业开发社区。该社区共有住户1178户,户籍人口为4057人,常住人口为3489人。
三 适灾韧性理念下北京市典型社区灾害脆弱性研究
(一)社区减灾空间灾害脆弱性
(1)西四北三条社区的“线性串联”模式:过于狭长的疏散空间导致社区疏散能力较弱。
西四北三条社区的减灾空间结构为“线性串联”模式,社区通过狭长的线性主干防救灾通道串联起分布在各处的规模较小的避难场所(学校及少年宫)(图2)。其优势在于可串联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劣势在于线性主干防救灾通道与周围城市道路或大型避难场所的距离过长,且社区出入口仅位于胡同两侧,数量有限,不利于救援及疏散。同时,社区绿化隔离空间及广场等开敞空间较少,导致社区灾害隔离空间不足。
(2)阜外西社区的“中心环路”模式:完整性欠缺的防救灾通道导致社区救援疏散能力受限。
阜外西社区的减灾空间结构为“中心环路”模式,社区住宅建筑“成组成团”,居住区主干性防救灾道路网结构清晰且在社区中心呈环路布局 ( 图 3)。其优势在于可满足社区中心组团的灾害救援及疏散需求,劣势在于由于组团面积不均、规模存在差距等原因,组团防救灾路网往往结构不清且未能形成系统,对周围组团的灾害救援及疏散能力造成较大限制,同时社区出入口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不利于救援及疏散。
阜外西社区的绿化隔离空间等灾害隔离空间较充足,规模适当且分布均匀;社区避难场所面积充足但位于社区一侧,可达性稍低。
(3)丰汇园社区的“贯通环路”模式:通达性和完整性较高的疏散空间使社区具有较好的适灾韧性。
丰汇园社区的减灾空间结构为“贯通环路”模式,社区以中心环路与贯通性路网组合,通过控制组团规模均等化,利用社区主干道路及组团路充分满足社区中心和周边组团的灾害救援与疏散需求;社区出入口数量较多且各方向均有分布,有利于救援疏散(图4)。
丰汇园社区的绿化隔离空间等灾害隔离空间较充足,规模足够且分布均匀;社区内无避难场所,但社区周边的避难场所可满足社区居民的避难需求,且这些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均较高。
(二)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
(1)西四北三条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较强。
西四北三条社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兴建的旧城社区,存在着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电线老化、部分低洼院落排水困难和排水设施不充分等问题。
社区周边消防站数量充足,但消防通道宽度仅为4m,距离建筑外墙不足1m,消防通道停车占道现象普遍,导致消防通道畅通性较差;社区消火栓均为地下式消火栓,消火栓数量过少且无消火栓标识;市政消火栓间距过长(图5)。社区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一处微型消防站,并配有一部微型消防巡逻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消防设施的灾害脆弱性。社区无防灾标识。
(2)阜外西社区:减灾设施灾害脆弱性较强。
阜外西社区兴建时设施及管线分布较为合理,运转正常,能够满足灾时需要。
社区周边共有 2 座消防站将其纳入责任辖区范围,分别为四道口消防站及官园消防站,周边消防站数量较为充足。社区主要消防通道能满足消防通道宽度要求,但停车占道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