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西藏生态敏感型贫困地区旅游规划“精准投放”策略 |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4-11 15:16:21 |
|
pan> (一)规划理念
“精准投放”思路源于互联网广告思维,指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精准掌握用户的属性、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然后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精准定位、消费需求的精准挖掘、广告投放的精准控制和广告效果的精准评估,实现新媒体广告的精准投放。
对于西藏生态敏感型地区的旅游发展来说,需要的正是这种精准规划:通过精准的游客定位和资源潜力分析,把握发展方向,协调拉动贫困县市发展的多种力量,凝聚成最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一个方向,做到“在刀刃上发力”;精准绘制一张动态的蓝图,有些是需要坚持控制的(如生态约束、生态底线、严格划定旅游可开发区域和开发项目),有些是需要动态更新的(如开发时序与近期建设重点),通过实时的综合效益评估,在开发过程中进行调整,使规划留有弹性。
(二)规划策略
1.精准把握旅游开发定位
(1)游客属性定位。
和互联网精准广告的核心逻辑一样,“以消费者为中心”也是旅游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旅游发展阶段与特征的规律研究,当前的旅游模式已由最初的观光旅游阶段,经历了休闲度假阶段、多元体验阶段后,进入了多元体验和个性定制并存的新阶段。游客注重个性化的体验旅游,追求旅游产品的独一无二,期望达到深度化体验消费。目前,人们生活在“全方位”“无缝式”的数字新媒体空间内,网站浏览和下载记录、社交平台的分享和评论信息、电商平台的交易订单和商品评价、卫星定位和位置信息等,都记录和还原了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支撑。大数据显示,到西藏旅游的游客以25~45岁的青壮年为主,绝大多数已经工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注重生活品质。他们的出行方式随目的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驾、飞机 + 租车、骑行 3 种方式均占有一定比重,旅游需求是各有侧重的:选择自驾出行的游客群体有很强的探险精神与好奇心,追求接近自然并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旅游活动,消费能力强,追求旅游品质,对旅游服务设施和相关产品的质量有较高要求;选择租车的游客相对自驾游客来说更追求旅游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除自然生态型景点外,对博物馆、文化馆和民俗馆等文化旅游景点也十分感兴趣;骑行游客是最有探险精神的,这一群体反对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方式,追崇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和挑战自我的旅行活动,其消费能力一般,选择经济快捷性酒店或青年旅社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概率较大。西藏各贫困县市由于交通条件、既有旅游品牌的吸引度不同,会吸引到不同类型的游客群体,需要在规划前期进行全面分析,精准定位游客的特征和需求。
(2)发展方向定位。
类似的资源基础、缺失的品牌营销,使得贫困县市的旅游开发在区域层面面临着“不融入即被淘汰”的关键抉择。挖掘核心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越,是前期规划的重点。从问题导向、特征导向和目标导向进行分析,能较全面地把控贫困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现状县市缺乏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最优的服务吸引游客停留、休整,进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一种弯道超越方式。回归文化,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将文化展示、参与互动两者做到极致化,是基于特征导向的一种弯道超越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化不仅指狭义上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包括由当地生活方式、资源特征延伸出的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体验型文化,如养生文化、户外运动文化和摄影文化等。根据规划目标寻找发展路径,如找寻竞合关系中自身的突破口、协作模式,是基于目标导向的一种规划方式。核心竞争力不一定只存在于一个方面,规划前期需要基于多维度视角,从区域竞合、自身优势潜力和游客属性等多个方面凝练出一个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四两拨千斤”型的发展方向,用有限的资源投放实现旅游特色极致化的效果。
2.精准谋划旅游开发区域
(1)开发区域划定。
基于保护性开发的思路,应以场地适宜性评价作为生态敏感型地区规划布局的前置基础,科学严谨地划定开发区域。西藏的生态资源丰富,森林、雪山、冰川、湿地和草原资源生态价值高,可针对以上资源特征,总体构建“高生态安全—低环境影响—最佳景观视野”三步走的评估逻辑。第一步,可以美国太空总署(NASA)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