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管理】江苏省智慧城市 ( 试点 ) 建设验收标准编制模式与思路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3-13 17:12:18
 
div>
(三)多过程融合

    《标准》是江苏省基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先试先行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国内外均无经验可循。因此,在《标准》编制之初,各主要编制单位就工作定位、验收指标、验收方法、验收程序和组织形式等相关内容展开了多次工作协调会议,最终明确了《标准》是除验收任务书外检验试点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

    此次验收标准的编制涉及体系内容、格式规范和科学适用等多个方面,并历经多轮“编制修改—征求意见”的循环编制过程。一方面,项目组通过征求意见会,听取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各省智慧城市试点牵头单位领导及江苏省标准站专家等多方意见,对验收标准的内容体系与行文规范进行了多次完善优化;另一方面,项目组积极参与省厅组织的江苏省智慧城市(试点)考察,特别是面向南京市河西新区、盐城市城南新区两个试点地区所开展的多次初验工作,进而动态调整标准条例。此外,在此次验收标准组织审查前,还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公众意见征询活动。项目组通过一年多的全过程多主体联合工作,开展了工作协调会、征求意见会和检验校核会20余次,综合了专家意见、初验结果及公众意见,对验收标准的内容体系、格式规范以及地方适用性进行了充分协调,提升了验收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图3)。



二  多元导向的编制思路与内容

(一)编制思路

(1)注重系统化与精细化。智慧城市建设是关注城市整体的系统化工程。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市层面,不论是住建部、工信部还是科技部,均围绕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产业和民生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建设部门更多地关注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专项应用设施等重点内容。在《标准》的编制中,更加关注交通运输、供给水、绿色建筑、能源和电信通讯等城市生命线要素,以及政府治理服务平台与设施等城市发展支撑要素,建立了精细化的验收体系,并通过“以验促建”完善建设体系的要素,以期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更好地维系城市发展秩序,全方位、全体系守护城市发展生命体。

(2)注重标准化与差异化。《标准》作为省级地方标准,服务对象为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参差的试点城市。不同的城市在重点领域、特色方向上均有所侧重,难以通过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验收。一方面,《标准》以《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的第三级指标作为标准化指标,是统筹组织各项验收指标的基点;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试点申报之初,就提出了注重以人为本、推进产城融合、突出“一城一策”和谋求不同发展路径的要求。基于此,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特质的试点城市,《标准》对照各试点城市的《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考核指标,因地制宜地确定差异化的验收指标。

(3)注重刚性化与弹性化。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维度多元,每个城市的智慧建设均有侧重,难以面面俱到在各个维度达到标准要求。为此,根据江苏省智慧城市试点的申报背景,《标准》建立了“刚弹结合”的指标体系,刚性指标即“控制项指标”,弹性指标即“一般项指标”,共同衡量试点城市建设进程。

(二)体系架构

    《标准》的验收指标依据《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中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确定,包括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共10项验收指标、50项分项指标。此外,还应结合《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和城市建设特色开展验收工作( 表 1)。



(三)重点内容

(1)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区、镇)顶层设计的基础和支撑,各分项指标均在申报任务书中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建设情况应与任务书一致,有变更时应报送省行政机关审批备案;同时,还应具有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持续保障与运行管理等相关机制,从而保障智慧城市建设。

(2)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由于发展条件和基础各不相同,各城市制定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基于此,应以省层面引导类政策为主要依据,以各试点城市提交任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