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5】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 15 分钟生活圈 划定与空间优化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3-07 09:40:56
 
类型,区分不同的典型人居空间;其次在典型人居空间的基础上,构建 15 分钟生活圈的空间单元;最后在供需匹配导向下,通过评价与规划对 15 分钟生活圈进行空间优化。



1.空间辨析

    空间辨析的目的是对典型人居空间进行分类。在“城市人”理论指导下,将影响典型人居空间的要素界定为人居规模、人居密度和人居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类型城市人) [6] :人居规模决定了居住空间大小、所需的人居要素(本研究中主要指公共服务设施)的总量;人居密度决定了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如人居建筑是否拥挤、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过大;人居发展阶段则体现了人居环境的成熟度和空间布置形态,如邻里关系融洽度、人居建筑布局方式等。人居规模作为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中的可控因素,在这里不再列入讨论;人居密度与人居发展阶段则采用能够表征人居空间密度、形态的居住区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替代,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人居空间的成熟度与舒适度。由此,可依据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梯度划分,将城市居住空间分为若干类别,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圈的空间划定。

2.空间划定

    基于15分钟生活圈“安全、舒适、方便、美观”的空间导向,本文提出生活圈空间划定的四大基本原则(图2)。



(1)优良的空间基础。要求人居空间连续、规模适宜,故而划定时首先应将城市已有的行政单元、规划底图(以控规为主)、街道布局和小区建设作为基底,延续其居住空间规模、管理单元;其次,应结合建筑密度、容积率划分的典型人居空间类型,注重空间的特征分异,不仅要将概念性的生活圈与城市空间单元衔接,还要构建具有典型人居空间属性的15分钟生活圈。

(2)充足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生活圈划定联系实际、合理分配公共服务设施。基于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体系,将高级别的服务设施合理划入区位上更临近、功能上更需要、文化中更认同的生活圈;而较低级别的服务设施通常为满足既定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具有确定的服务范围与对象,在划定时更不可“张冠李戴”。

(3)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在社区层面以公共绿地或小型广场体现,具有其合理服务范围与既定服务对象;而城市公园或大型的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独立的管理机制与服务方式,并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故而不应划入某个具体生活圈中。

(4)便捷的交通系统。要求兼顾生活圈内部交通体系与外部通行的安全、高效、便捷。因此,应以重要自然地理要素(河流、湖泊、生态绿楔等)与人工地理要素(铁路与城市道路)为骨架,兼顾人的尺度,按照重要自然要素边界、城市主干路不跨越的原则,主要将城市次干路、支路作为边界进行生活圈划定。

3.空间优化

    15分钟生活圈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达成供需匹配。因此,在理论层面主要是分析典型人居空间和“典型城市人”之间的供需内涵与匹配要素,在实践层面则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各类典型人居空间中的供需关系,通过供需匹配进行分析评价和空间优化 ( 图 3)。15 分钟生活圈的空间优化有 3 个层次:首先,基于典型人居属性,总结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点”“量”“质”,挖掘其供给的内涵;其次,基于“典型城市人”属性,总结不同城市人的“理性”“物性”需求的内涵;最后,通过搭建匹配模型,即运用可达性与满意度测度供需的匹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在典型人居空间方面,它提供空间接触机会,在15分钟生活圈中即为八大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医疗设施主要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商业设施包含菜市场、小型超市、便利店及物流点等;行政管理与服务设施主要为社区服务中心或居委会;教育设施为幼儿园与小学;养老设施为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文体设施为文化活动站;开放空间一般指开敞绿地空间;公共交通设施为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站点。

    在“典型城市人”方面,它寻求空间接触机会。借鉴需求层次论 ③ 的划分方法,将“典型城市人”的需求划分为3类:个人需求,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医疗设施、商业设施、行政管理和服务设施;社会需求,主要包括基本服务设施中的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和公共空间;外部需求,主要指公共交通。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