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布局,主城区多呈中心组团式布局,并不断向外拓展。这一时期,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5 m2的标准,布局了 9 个大型居住区,居住空间迅速向外部新城呈跳跃式拓展。武汉市长期的对外开放和住宅市场化发展形成了较为先进的住区规划布局理念,其住区布局重点考虑日照、间距等因素,由单调行列式布局转向多元化布局,后期根据土地集约节约发展、建设管理规定的间距要求及上轮总体规划提出的“低密度、高强度”布局理念,“四菜一汤”的居住布局形式得到大量采用,该布局形式更加注重居民私密性,强调生活服务中心的内向性,管控方式转为封闭式管理,设施配套由普适性转向个性化,更加强调人文关怀。
二 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评估
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年 )》编制时段,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快速建设时期,规划以精明增长主义理论为指导,其对于居住用地的控制及引导主要表现为以下 5 个方面:一是建立以“居住规模”为核心的目标及控制体系,强调控制“总规模”的供给,提出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以满足用地和人口增长需求;二是明确“环境优先、人口疏散、交通导向、职住相对平衡”的布局价值导向,强调在城市外围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依托交通廊道并结合产业布局居住用地;三是提倡大型居住区和大型居住新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以综合组团为引导单元,鼓励在外围集中建设大型居住区并配置公共设施;四是实现住房分类建设,重点对新建保障性住房的布局提出原则性引导;五是对社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行引导。
(一)住区规模及住区区域规模评估
评估时间段为 2015 年,评估区域为武汉市主城区。根据住区规模评估结果可知,居住用地总量略超出总体规划目标值,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基本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 (28%~ 40%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 27.1 m2,达到总体规划目标值 (26.9 m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46 m2,超出总体规划目标值(35 m2)。
从住区区域规模评估结果看,住区用地占比与人均居住用地分布相关性较弱,中央活动区内的居住用地占比在50%以上,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极低,不足16 m2,人口集聚严重,居住开发强度较大,需向外有序疏散。塔子湖、后湖、四新、南湖及杨园组团内的居住用地占比约为40%,其组团现状主导功能为居住(图1)。
(二)住区规划布局现状评估
1.住区规划布局及建设的总体特征分析
通过对 2004 ~ 2015 年武汉市住区规划布局数据的分析可知,住区规划布局及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与问题:
(1)在环境优先导向下,滨湖区域新增的居住用地集聚趋势明显(图2)。
(2)在人口疏散导向下,新增的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新城组群,但人口却持续向主城区集聚,居住用地增长分布与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不匹配(图3)。
(3)在交通导向下,在都市发展区范围内,2004 ~ 2014 年新增的居住用地中有43%的居住用地布局于城市快速路及区域性主干道 500m 辐射范围内;在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交通的建设速度滞后于居住用地的向外拓展速度,居住用地增加明显的区域与路网密度和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不成正比。
(4)在职住相对平衡导向下,二环内区域的就业适度富余,二环外区域的职住分离现象相对严重(图4)。
2.住区规划布局引导模式评估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于住区的规划布局引导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综合组团模式,二是大型居住区布局模式。以下笔者分别对这两种模式进行空间绩效评价。
(1)综合组团空间绩效评价。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综合组团的划分,结合现状问题及需求的主要表现因子,笔者提炼出与住区空间绩效相关的空间分布、道路交通、经济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