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区2030》的可实施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分期”和“空间细化”上。“时间分期”指通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重点建设和需要更新的地区与项目,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来指导近期开发建设。因此,《试验区 2030》倡导小行动落实大战略,明确规划区近期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核心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建设要求,在建立近期建设计划和项目库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试验区空间管制措施、开发建设规则,明确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来指导开发建设。
“空间细化”则主要通过不同层级的空间尺度,划定开发控制单元,通过法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刚性传导”来落实。因此,《试验区 2030》通过划定17个开发模块,明确开发管控方式及各开发模块发展方向、核心项目、要素控制的“定位、定区和定量”要求,以保证市场化的有效推进,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
所以,《试验区2030》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分解,将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转化成近期项目建设指导的依据,增强了其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三 基于空间价值的试验区总体规划策略
(一)促进区域协同,实现空间发展的共建共享
海南省和陵水县“多规合一”工作确定了试验区 2020 年和 2030 年的开发边界,明确到 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为 14.12 km2,203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9.87 km2(图2),划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上限。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所有欲求,因此必须学会管理需求。为此,《试验区2030》基于土地供给的倒逼机制,改变了过去只从土地需求方面考虑年度土地供给的传统物质空间发展模式,转向关注人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试验区2030》充分发挥开发边界内有限的建设用地价值,深入研究城市公共品的差异化和品质化需求,采取“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构、环境同建”五大策略,统筹布局对外交通连接线,促进陵水县滨海带、滨湖地区各开发区块形成网络化的交通联系,共建共享枢纽型交通站场及重大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和维护陆海生产生活环境,形成“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空间发展模式。
(二)回归生活家园属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树立人本主体地位,将民生保障置于核心位置是本次规划有别于以往经济导向型总体规划的特色所在。在公共服务方面,《试验区 2030》以打造“15 分钟美好生活圈”为目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有活力的生活圈,构建步行友好、骑行友好(图3)和公交友好(图4)的“社区—区级”二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合理服务半径下的实际服务人口完成设施配置,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增强居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同时,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试验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划保留试验区内的 458 个渔排,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特色小镇和乡村,使其成为可进行深度文化体验的“活态”博物馆。
(三)以生态为核心,营造人性化海岸公共空间
《试验区 2030》以“山—海—湖”生态绿廊为界,建立产城融合与功能复合的旅游度假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与安全的双重导向下,建构海岸总体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试验区赖以发展的泻湖资源、海岸资源、山体资源和河流水系等(图5);统筹海陆资源,协调陆海产业发展与区域空间格局、生态环境的关系,构建由“山、海、湖、河、田、林”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整体形成“一带两湖、三山五廊”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图6);倡导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柔性修复海岸生态及泻湖生境,营造人性化的海岸公共场所。此外,《试验区 2030》加强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安全底线,依托试验区的地形特征,布置与环境保护相适宜的设施,打造山地、环湖、滨海和田园等慢行系统,将其嵌入市民生活中;将生态系统改善和宜居环境建设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