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治理”的关键环节,需要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笔者认为,在“时空融合 + 知行耦合”的理念下,应根据城乡规划社会调研中“调研选题—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论策略—成果编制”的5个步骤,确定不同的课程培养核心,帮助学生建构与之相对应的规划技术框架和技术簇群(表2)。
传统的城乡规划社会调研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在调研的不同阶段中“知—行”转化需求及“时—空”对应属性。因此,剖析学生在城乡社会调研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思维训练与技能培训并举的教学方法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基于大数据“时空融合 + 知行耦合”的社会调研课程框架
针对传统调研教学方法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调研数据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高精度、实时性、客观性的新需求,传统思维训练方法难以适应“形象—理性”思维转化的多维能力培养需求等问题,要求教师在城乡规划社会调研课程教学中,建构基于调研多阶段属性的大数据“时空融合 + 知行耦合”新教学方法,根据“调研选题—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结论策略—成果编制”5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解析大数据背景下“知—行”转化的核心内容,寻找“由知向行、由行及知”的思维和技能培养路径,培养学生“知行耦合”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社会调研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实践探索规律、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实践互动反馈和修正的过程,顺应新技术的发展,研究适应于每个阶段的教学新目标与新方法,使学生在城乡社会调研的每个阶段在驾驭时空、统合知行中掌握新技术,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索,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实现同步,建构“时空融合 + 知行耦合”的城乡规划社会调研教学新模式(图1)。
三 基于大数据“时空融合 + 知行耦合”的社会调研课程教学
(一) 调研选题阶段 — 大数据支持下的“典型性+客观性+时效性”的热点问题萃取
调研选题是发现社会热点问题、争议性问题、长期无法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城乡规划调研的基本任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流程,确定调研选题。作为培养学生“知行耦合 + 时空融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鼓励学生应用大数据辅助选题方法,通过多源文献查询及可行性分析,选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课题。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调研选题的标准是否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调研方案时效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如何等。在由知向行、行中索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选题的关键问题矩阵、时效问题矩阵,然后进行多源文献查阅、可行性分析、空间演进分析,明确选题方向。
根据《2017年全国城乡规划教育年会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分析》,往年的调研主题主要涉及城乡有机更新、城市社会营造、社会特殊群体问题、互联网新技术与空间共享、城乡二元融合问题和城市交通问题等,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4个层次,选题均围绕国家最新的政策或热点社会问题展开。为保证选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避免学生主观臆断的局部性、片面性,需要教师运用多源文献查阅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包括社会统计年鉴、百度词频搜索引擎和政府政策颁布等。同时,为了保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调研预设方案需要符合“调研对象可行、调研方法可行、调研结论预判合理”的基本特征。
具体的授课内容包括三方面:①由教师总结近三年的城乡规划社会调研竞赛获奖选题,分析历年优秀作品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选题趋势,如公共服务设施类选题 — 高效就医地图;社会特殊群体类选题 —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社会;城市交通与新技术类选题 — 城市共享单车停放。②引导学生以能力互补为原则进行自由分组,按照类型定向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与热点现象,指导学生关注新闻联播、住建部网站、规划公众号、日常生活,从中提炼感兴趣的调研选题。建议初次选题每组提交10个以上题目,并提出预设的核心问题和拟调研对象。③将题目以提问式、判断式、双标题等形式罗列出来,如以城市报刊亭为调研对象的提问式题目 — 《数字时代,报亭何新? — 基于社会需求的报刊亭现状问题及个性化经营出路探索》;以老旧社区安装电梯为调研对象的判断式题目 — 《老有所依,上楼有梯》;以商场母婴空间为调研对象的双标题题目 —《“喂”爱护航——天津市大型商场母婴室空间需求及使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