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主体对城市色彩的认知,规划得不到公众和建设主体的认可,最后色彩规划往往变成了规划编制人员一厢情愿的色彩设计。期望通过色彩设计来控制城市色彩,而忽略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其结果往往是色彩设计“流产”。
(2)感性的色彩认知未能有效转变为可供操作的标准化的规划管理成果,实施的基础不牢靠。色彩认知因人而异,城市色彩的审美也会有差异,纷繁复杂的主观感性认知如何转化为能被各方接受的标准化的规划技术成果和实施管理的措施,始终是色彩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衔接中的难题。其症结表现为规划编制的目标与内容不明确、技术方法的不成熟、色彩规划成果的不完善等,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强调控制性为主、缺乏包容性和弹性的色彩规划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 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一)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色彩面临的不断加剧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对加强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需求。张姝总结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趋势已从最初的关注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逐渐转向关注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色,从关注城市色彩主色调转向关注具体区域的色彩特色。但是无论是从色彩设计审美还是从色彩心理、色彩地理的角度研究出发,城市色彩规划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样的城市色彩才是好的城市色彩,只有从本源上认识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和原则,才有可能给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城市色彩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邓清华等早在2002年就提出城市色彩的价值包括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等 [8] 。进一步来看,城市色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应该具备城市公共要素的基本特点,好的城市色彩应该同时具有视觉景观、生理和心理健康、历史文化传承及文化艺术特色四个方面最基本的价值特征。从保护和凸显这些基本价值特征的角度,可以归纳出城市色彩规划应该达成的四个基本的规划目的,同时也构成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四个基本规划原则:①有助于形成怡人的色彩视觉景观;②有助于营造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色彩环境;③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信息;④有助于展现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和特色。按照这四个基本原则,城市色彩的规划和管理,既包含对传统城市色彩的保护和传承的控制,对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市色彩基本风格和主导色调的引导,又包含了从视觉景观和谐、平衡、美观和文化艺术的角度,对不同色彩感知主体偏好的多样性色彩的包容。
(二) 城市色彩规划的技术路线
城市色彩规划技术路线包含“色彩调研评价—色彩目标—色彩设计—色彩管控”四个环节(图1)。
1.调研评价 — 统一城市色彩的感性认知
色彩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9] ,从色彩的角度看城市,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色彩的表现体,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某种色彩关系之中。城市色彩是视觉和心理感知的城市整体,既包括相同的、实体的物质部分,也包括不同的、虚的、感性认知的精神部分,物质部分既是视觉感知的基础,也是色彩规划的实体对象,精神部分既是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与价值所在。统一城市色彩的认知,首先需要在精神层面的感性认知达成共识,这是对广大人群而言抛开具体差异的物质色彩表象能够达成一致的精神层面认知的要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公众参与色彩调研的方式实现;其次,需要在色彩专业技术层面对现状城市色彩进行提取,提炼城市色彩色谱,与公众色彩调研的结果进行校核,达到统一规划编制技术人员与社会公众的城市色彩认知的目的。
2.色彩目标 — 量化城市目标色彩的参数区间
结合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公众对城市色彩愿景的调研,按照色彩景观、色彩健康、文脉传承及文化艺术特色四个色彩规划基本原则,统一城市的色彩建设目标。对不具备色彩专业知识的公众而言,色彩建设目标是属于语义分析形式的感性的、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因此在规划编制中需要通过色彩心理分析建立与抽象概念相对应的规划目标色彩,对照标准化的色彩体系,将规划目标色彩转化为色彩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