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效使用评估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29 09:56:16
 
侧的价值观已经转向“人本主义”,国内外学者均注重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注重问卷调查、社会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等综合运用。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供给侧的客观条件,对于需求侧的研究偏弱,鲜有关于设施使用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更少有学者研究居民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

不同群体在设施使用行为方面存在差异,如青少年更喜欢能够开展积极活动的公园,中老年人则倾向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公园;同时,不同群体使用设施的模式也存在差异。

    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使用,要求在空间要素和非空间要素上均满足不同群体的日常需求。为了更直观清晰地分析设施使用的有效情况,本文以街区为分析的空间尺度,以居民出行活动为切入点,通过量化城市居民行为,搭建设施有效使用的评估模型。配置满足居民更多需求的设施,有助于提高设施使用频率,进而保证设施的有效使用。这种设施有效使用评价反馈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规划设计者对设施空间分布的修正与完善,本文探索主动式引导不同人群健康行为习惯的空间设计手法,以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二  基于行为量化分析的设施有效使用评估模型构建

(一)设施有效使用与居民行为的空间关联

(1)不同年龄群体在设施使用上的行为特征。

    以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为例,对于青少年来说,其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以休闲游憩、教育培训等活动为主,使用最多的设施为公共绿地、小游园和教育培训机构。上班族在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活动的开展主要结合在必要出行的过程中,如下班途中买菜或接送小孩等,周末则更倾向于社区以外的出行。老年人也属于社区活动参与度较高的一类人群,其社区活动主要围绕买菜和社区文化活动展开,由于年龄的原因,医疗保健类活动也是老年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日常活动之一。

(2)城市居民在设施使用上的特定行为序列。

    受个体行为需求及活动规律的影响,不同居民个体对设施的使用及空间分布序列的要求不同。要实现设施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必须充分摸清不同群体特定的行为活动序列和对设施使用的节奏。

    按照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对活动类型的界定,本文将居民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且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环境要素(设施、公共空间等)的使用要求不同。其中,必要性活动包含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活动,上面提及的青少年教育培训、上班族上下班、老年人买菜及医疗保健等活动均属于必要性活动,较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均属于选择性发生的行为,活动的发生与否依赖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好坏,依赖于他人的共同参与,如老年人群的聊天交往和健身休闲、青少年的休闲游憩等(图1)。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往往是伴随着必要性活动的开展进行的。以老年人从家步行至肉菜市场这一必要性活动为例,各类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如交流、休憩和健身等常常伴随发生,构成老年人群“买菜”这一行为特征下的特定行为序列。因此,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应尽可能将与老年人出行需求相关联的设施与买菜的路径相结合,如沿出行路径布局公园、健身场所等设施,或通过便捷的慢行通道强化与其他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相关联的设施联系,方便老年人群能够在一次步行出行中完成多个活动,以提高这一系列设施的有效使用。

    而对于核心家庭,日常出行有着固定的活动规律,肉菜市场作为上班族下班后的采购场所,应考虑与下班接小孩、搭乘公共交通等活动的衔接,以符合其日常活动规律 ( 图 2)。同时,未来不同人群行为序列的设定还应考虑上班族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与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影响。



(3)各类特定行为序列的空间路径构建。

    在进行设施布局时,设施配置应与居民的基本行为特征相匹配,并符合各类特定行为序列的空间路径。基于不同社区群体对设施使用习惯的特点,在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社区群体的行为特征和对设施的使用节奏,合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