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基于图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28 10:38:23
 
居其中似座椅,故名“高椅”。村中居民 85%为杨氏,70%以上为侗族,但村民使用的语言为湘语系,少使用侗语。这是由于自元代起,杨氏始祖及其后裔在从江西辗转迁至此地时,保持了汉族的文化观念。高椅村曾先后设有五座学堂,并在住宅大门处题匾“关西门第”“清白传家”,体现对“尊儒重教”礼制文化的重视,因此高椅村呈现出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也反映在高椅村的公共空间上,典型侗寨中的萨堂、鼓楼等公共活动空间或民间信仰场所被家族祠堂、土地庙和佛教庙宇所替代,形成以家族祠堂为中心的组团结构,强调氏族内部的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高椅村依次建有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段和上下寨 5 个居住组团,潜在的宗族关系与礼制思想将各组团紧密相连,形成以五通庙为中心,五瓣“梅花”分布的总体布局。

(二)高椅村的公共空间类型

    本文提取高椅村现存的历史性公共空间(图2),不考虑新建设的公共空间,依据功能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政治型、生活型、商贸型和教育型(表2)。



三  高椅村的公共空间结构

(一)整体结构特

1.整体结构 — “两团、三带、多散点”

    在确定节点的连接关系后,运用Pajek软件得到公共空间拓扑结构图,执行Reduction命令对网络进行两次简化,先递归地删除网络中只有一个或没有邻居的结点,再递归地删除网络中仅有 2个邻居的结点并在其间增加一条直连的边,目的是削弱道路上的特征点与交叉点对整体公共空间结构的干扰,得到一个更简单的网络。

    从简化后的空间拓扑结构图中发现(图3),除蒋太君墓、八角凉亭及处于村落边缘位置的土地庙和水井零散分布外,其他公共点都在 5 个公共核高度聚集,而这五个公共核与原有的 5 个居住组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核 1 位于村落中心主要道路交叉口处,以五通庙为中心呈团状聚集,与其他四核直接相连;核2位于大屋巷组团中心的建筑密集处,围绕主要院落呈团状聚集;核3、核4和核5均沿村落主要外围道路呈带状聚集。高椅村的公共空间结构整体呈现出“两团、三带、多散点”的特征。


(二)聚集发展 — 公共核1处于控制地位

    运用空间句法软件 Depthmap 对高椅村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特征数值分析 ( 图 4)。村中连接度最高的点为大塘,其次为五通庙、十甲凉亭、码头,这些点均分布在村落中心较为开敞的区域;整合度最高的空间位于五通庙、大塘和码头的连线区域,整合度呈现出以该区域为圆心往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平均深度值最高的区域集中在村落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特点为远离主要入村路,靠近山脚,或周边多为田埂,建筑密度低。从以上数值可以发现高椅村中心是具有强力的核心区,体现出高椅村呈集聚发展。


    为了进一步探究核心区与 5 个公共核的关系,研究对高椅村的 5 个公共核进行空间句法特征数值统计。公共核的平均连接值和平均整合度排序与平均深度值排序刚好相反,与反映便捷程度的各项数值高度吻合,公共核的可达性依次为核 1> 核 3> 核 2> 核 4> 核 5。从空间分布上看,公共核 1 位于村落中心,与其他 4 个公共核放射式相连,大塘与五通庙前有一片公共开敞空间,以便于人流于节庆和集会时在此聚集,因此公共核 1 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其次为公共核3,其位于主要入村路和巫水相夹成的带状区域,为高椅村的水陆交通枢纽区,具有最高的控制度,可达性较高。公共核 2 虽也处于村落中心,但因该区域建筑密集,围合性很强,空间感受相对封闭,所以可达性较低。公共核 5 位于高椅村最老的组团 — 老屋街中,出于交通便利的考虑,村落从山脚的老屋街向巫水畔发展,最初的老屋街组团逐渐隐于村落深处,因此公共核 5 具有最低的整合度和最高的相对平均深度,是村落中可达性最低的公共空间。核 4 与核 5 相比,公共空间节点数量较少,但由于临近主要入村路,交通优势明显,可达性相对较高。

&nb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