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空间因子影响下的广场舞集聚机制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28 10:13:31
 
显差异,各场地内的活动人群少则10人,多则接近200人。根据调研结果,研究人员将场地按广场舞活动的集聚人群数量划分为3级:50人以上的场地定义为一级活动场地,包括五彩城东区、西区及体育公园,标注为 1、2、3;30~50人的场地定义为二级活动场地,标注为 4、5、6;30 人以下的场地定义为三级活动场地,标注为7、8、9、10。

    场地单位面积内活动人数越多,反映出这块场地对于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越大,集聚力越强。使用人群密度这一指标,可以作为评判一块场地集聚程度的指标并排除场地大小及活动人数差距带来的干扰。研究人员将其定义为活动场地参与人群密度,计算得出各场地的活动人群密度:一级活动场地中,五彩城东区商业广场(场地1)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14人/平方米,五彩城西区商业广场(场地2)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13人/平方米,体育公园活动广场(场地3)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8人/平方米;二级活动场地中,清河毛纺路16号院小区活动广场(场地4)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11人/平方米,美和园东区街头绿地附属广场(场地5)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9人/平方米,清上园小区活动广场(场地6)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5人/平方米;三级活动场地中,毛纺西小区活动广场(场地7)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3人/平方米,滨河路街头绿地附属广场 ( 场地 8) 的活动人群密度为 0.04 人 /平方米,美和园西区公园附属广场(场地9)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8人/平方米,毛纺北小区活动广场(场地10)的活动人群密度为0.06人/平方米。

(二)吸引力半径的确定

    一个地点的集聚力大小可以用中心性来描述,中心性可以理解为该地点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集聚效应有一定的作用范围,为了理解集聚机制的空间影响范围,需要先确定不同等级场地的吸引力半径。研究人员在对不同场地的空间因素进行分析时,将不同场地的研究范围定为不同层级场地的广场舞活动吸引力半径所能涵盖的区域。

    以3个一级活动场地五彩城西区商业广场、五彩城东区商业广场、体育公园活动广场为例,研究人员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问询了广场舞活动人群的住址,绘制了活动人群的OD动线,即广场舞活动人群从家到活动场地两点之间的连线(图2~图4)。



    







    模型的斜率越大,说明相应范围内场地对人群的集聚力度越大,存在一个斜率明显出现下降的点,该点对应下的距离是场地对于广场舞活动人群仍具有较大集聚力的极限距离,故研究人员将此距离定义为3个场地各自的吸引力半径,并取其平均值作为一级活动场地的吸引力半径。

    以相同的方式,研究人员分别对二级、三级场地的集聚力最大辐射距离进行了确定,发现一级、二级、三级场地的最大辐射距离也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关系,并参考居住区公共设施吸引力半径的分级标准,发现三级场地的吸引力半径的层级关系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的层级关系极其类似,最终将一级场地的吸引力半径定为 800 m,二级场地的吸引力半径定为 500 m,三级场地的吸引力半径定为300 m。

三  潜在因子的选定及获取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历时两个月,8 次针对 10 块广场舞活动场地及周边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从活动场地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选定潜在评价因子。

(一)潜在外部因子选定及获取

    促使人们集聚进行广场舞活动的外部原因较为复杂,场地周边的交通条件、功能设施和绿化水平等都可能影响活动人群在活动场地的集聚。研究人员初步选取了两类12个潜在外部因子,包括吸引力半径内的周边城市环境和紧邻的场地围合界面两大类,其中周边城市环境包含居住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比、公共绿地占比、道路网密度、建筑密度、公共交通站点数量和周边房价水平 8 个潜在因子,场地围合界面包含商业界面占比、绿地界面占比、居住界面占比、道路界面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