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20 11:15:55
 
T face=宋体>    因此,乡村规划不应只是描绘未来发展愿景的一次性规划,而应转化为以营建实施为主的持续性、渐进式的行动规划,挖掘村庄内生动力,使村庄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至善之路” [6] 。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说“救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

二  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讨

    概括来讲,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是以渐进式营建行动推进乡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建设,需要规划师从规划初始就与村民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依托远景规划和近期项目计划调动乡村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进而促进具有内生动力的村民自治、社区治理机制的产生,并使其持续地发挥作用。

(一)内涵阐释

(1)培育乡村社区的自主性。

    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强调社区自主性的价值。在营建过程中积极提取、利用地方的智力,保证多方智慧的融合,形成具有强烈社区痕迹的规划成果,因地制宜地解决地方问题。规划通过应用社区自主性,可充分适应我国乡村社区在经济发展和组织形式、社区构成、文化归属等方面的差异,在满足不同类型乡村社区发展要求的同时,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特征、保证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保护地方特色风貌。

    同时,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强调“以智扶智”,改“输血”为“造血”,培育社区自主能力,表现为:为乡村社区提供新的发展观念,帮助地方居民建立地方传统文化、生态资源环境及农特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自信;为地方居民提供先进技术及发展思路,为其指明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的方法以及改造居住环境、优化空间品质的技术,促进农村内生动力的提升。

(2)培育内生的乡村治理机制。

    在现阶段,乡村规划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处理物质空间环境的问题,而是在“民生为本”的理念中融合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内涵,“化城入乡”,以城市文明成果反哺乡村,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关注乡村传统文化、民俗风貌及其保护模式、传承路径等问题。这突出了乡村规划在治理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梁漱溟认为构造新的乡村组织是乡村建设的蕴意所在,“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构造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乡村建设运动,实为吾民族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这最末一层,乃乡村建设真意义所在”。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整治管理过程。无论在哪个时代,任何治理与策划活动至少要考虑四个问题——“谁治理?治理什么?为何治理?如何治理?” [9]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农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是其组织化程度很低。无论是面对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还是自下而上的资本下乡,农民在与其他高度组织化群体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为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提供了载体,在“县政、乡派、村治、民选”的前提下,突出村民的主体位置,协调多方参与,重构社区组织,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3)培育多元的社会资源聚集平台。

    乡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单一的社会自组织群体既要有政府引导下的村民主体参与,又要有社会不同团体和个人的参与。“适合21世纪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是伙伴思路与合作政治学”,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经验及我国的乡村规划建设实践均表明乡村规划与建设是一种政、民、企、商多元联合的模式。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在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项目的双重引导下,架构了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弹性且可实施的项目平台,而这些相对明晰的项目为各类专业团体、投资机构、公益组织及NGO等社会资源和主体提供了理想的参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村民、管理者、规划师和多元参与主体以共赢的方式协同合作,这个协同基于一个共同认可的发展愿景。如此一来,这个共同认可的发展愿景就会形成潜在的约束力,能够推动社会资源与网络为个人与社区有效利用,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二)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长期且渐进的乡村社区营建规划过程指向务实、持续和引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过程中对乡村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理解,与村民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沟通式规划技术引导村民参与营建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要求。

(1)村民视角的规划调查。

    在规划实践中,对规划基地进行实地调研是必要环节。但是在常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