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要求使得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亟待进一步寻找突破点,再次践行农业高新区的创新价值。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动力不足引发农业科技产业带动效益不足
2010 ~ 2017 年,杨凌的产业结构一直维持为“二产 > 三产 > 一产”的状态,处于工业带动发展阶段,农业科技、农业会展商务和农业培训等的带动力较弱,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部分是涉农产业。杨凌的农业科技优势突出,但是由于产学研结合较弱以及科技转化率和企业创新不足,企业活力较低。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15》,研发经费投入前 20 名、研发中心数量前 20 名和园区品牌前 20 名的城市中均无杨凌,杨凌的农业转化率低,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2.存在沿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风险
杨凌土地城镇化速度远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增速维持在 7.5%,常住人口增长率不到 2%,且现状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占比已经达到5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大规模的种植用地,种植用地效益与工业用地效益差异很大,其单位用地的就业密度远低于工业用地,集聚效应也远低于工业用地;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对用地空间的诉求持续增长,同时城乡建设水平、设施配套差距较大。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杨凌的空间组织模式、产城关系与城乡关系,避免沿用传统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路径。
3.趋同化发展下的城市特色不突出
杨凌目前呈现出与一般城市并无太大区别的城市面貌,农科城、大学城的特色彰显不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园内呈现浓厚的农业科教氛围,但对城市的渗透不足,缺乏互动;城市各类设施配套不足以支撑现代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下的新型生活方式;优质农业、生态、环境要素与城市空间存在错位,城市部分水面景观与城市建设密集区缺乏互动,城市内部严重缺乏绿地空间和休闲游憩空间。
二 国家农业高新区的独特价值与发展趋势
(一)独特价值
1.探索农业地区特色化发展路径的新平台
国家农业高新区根植于农业发展的土壤、水文与气候条件,更关注的是自然生态格局下的农业科技创新,是自然系统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载体。国家农业高新区还关注农业产品品种研制的长期性发展,以及经营方式的改进、规模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作为重构地方的产业及社会人文关系的载体,国家农业高新区可以实现农业科技与传统自然、社会网络的有机衔接,将农业科技与本地的农业耕作方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农业生产方式中技术的变化逐渐实现本地农业人员身份的转变。
2.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用地进行试验与种植,空间拓展往往导致更多的农业地区被统筹纳入发展区中。国家农业高新区由于集聚效应相对较弱且空间拓展以农业用地为主,往往具有“小城大乡”的特点,即通过“小城”农业科技的发展带动“大乡”农业现代化。因此,国家农业高新区对广大农业地区的带动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差异大的问题。在农业科技的发展主线下,国家农业高新区是实现多元驱动、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
3.践行乡村振兴及全面小康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农业高新区作为缝合乡村和城市地区的特殊载体,更有潜力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增绿,依托农业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从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发展趋势
1.动力转变:突出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
农业由最早追求量产的产业化到专业化,再到一产、三产结合的农业体验化,目前进入追求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阶段。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密度开展农业技术研发项目、积极引进与推广新技术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特征。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