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群体难以立足的“绅士化”空间,产生了居住隔离的问题。因此,在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规划中,应以“城市双修”理论为指引,通过完善功能业态、改善空间环境、延续历史文化和增加基础配套等,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住宅、就近就业的空间、类型丰富的社区服务和宜人的休闲空间等,实现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由“经济型”更新向“社会型”更新转变。
(二)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前提,实现由静态保护向动态更新的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物质性设施可能因时间的变迁而老化,功能业态可能因需求的变化而落伍,社会结构可能因人群的改变而失调。例如,上海市的石库门和弄堂所产生的居住模式及社会结构已无法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规划作为一种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技术手段,其所确定的保护对象也仅限于一定时期,在城市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一些保护对象会因破损而无法继续得到保护,而一些非保护对象有可能在新时期转化为保护对象,故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需要持续治理的区域,应对区域内的建筑、环境及一切相关因素进行持续、动态的整理、修缮与调整,使区域内的历史环境与现代居住生活环境相匹配,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的转变
传统风貌区更新以开发商为实施主体,采用“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的大规模成片改造模式,改造主要集中在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心城区。在当前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大背景下,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成片更新既缺乏政策支持,又缺少空间载体支撑;而郊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虽然有空间载体支撑,但是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开发商作为单一主体,开发动力不足,导致更新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原有单一的、片面的、片段式的更新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是不可持续的,急需转变为全面的、综合的、持续性的更新模式。这就需要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从大规模的成片区改造向“针灸式”的小尺度更新转变,从以开发商为主导向政府、开发商、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转变,并注重城市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及城市吸引力和人文氛围的营造。
三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规划路径
(一)搭建平台,引导多方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
在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规划中,需强化顶层设计思路,搭建多方参与的更新规划平台,有效落实“社会型”更新的思路,引导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和规划设计专家、社区街道、项目策划和建筑设计团队、社会公众、相关权利人、开发商全过程的参与到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实施方案 3 个阶段中,以合理、有序地推进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工作(图1)。

1.前期准备:重视历史文化风貌区
保护的刚性管控要素
规划通过多方面、多部门全面对接,梳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要求。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原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网评搜集重新整理现状风貌特色;通过居民访谈了解建筑使用状况和居民意愿;通过建筑、景观等专业团队全面盘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筑风貌和空间肌理等方面的人文价值;通过与社区街道合作,分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人口构成、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等情况;通过与区规土局对接,收集历史文化风貌区法定规划和相关规划;通过与区房管局对接,整理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筑的年代和产权状况;通过与区文物局对接,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筑、街巷和河道的保护等级及要求;通过与区建交委对接,搜集近期建设实施项目及相关实施方案,最终形成详实的基础资料,确保历史文化风貌区刚性管控要素的完整性(图2)。

2.规划设计:关注人文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
规划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以协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遵循刚性管控保护要求的基础上,规划、策划团队从总体战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多角度分析历史人文的发展演替过程;通过专家咨询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产业发展导向;收集公众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场所改造的空间意向的意见;通过与区文物局、规土局沟通,确定空间风貌保护意向,从而保障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人文环境不断层、产业发展不失衡、空间意向不偏颇及风貌控制不走样,促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在不断的更新中获得再生。
3.实施方案:制定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项目的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