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作品鉴析】水城融合的“3-3-3”规划策略探讨 —— 以绍兴市河道(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09 16:13:09
 
nbsp; 水安全问题,体现在尚未达到设计要求。例如,中心城市范围内的土地硬化、地面抬升、河道淤积和高架桥梁跨越等对现有防洪排涝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减损;城市存在内涝问题;河道、湖泊的防洪排涝能力尚需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2)水生态问题。

    水生态问题,体现在单纯的水利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岸线和滨水空间的生态健康。例如,部分湖荡、河网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湿地围垦和较高强度的水系改造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面源污染、水产养殖及乡镇经济粗放型发展使污水直接入河,水系的水文条件受到破坏;现代治水理念和工程措施限制或改变了水的自然流态,可达性、亲水性和连续性尚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工业用地对河道岸线的侵占较为严重。

(3)水产业问题。

    水产业问题,突出体现在沿线仍然存在产能较低、污染较大的企业。例如,部分岸线沿岸布置的产业规模小而散、污染严重、效益低及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高规模集聚和辐射效应,需加大生产服务业能级;文化产业缺乏标志项目和总体引领。

(4)水文化问题。

    水文化问题,体现在千年水城品牌需进一步提升打造。例如,岸线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现代人的休闲需求;部分河段的滨水景观品质和可达性一般,与城市综合体结合度较低;河道水系建设模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直立式人工驳岸+园林式的设计方式;除古城和一些成熟景点外,全域范围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和局限;本土文化需进一步挖掘,需与其他产业充分融合。

三  规划目标、规划框架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目标

    规划依托绍兴市的水系格局,打造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的生态和文化网络,将河道 ( 湖泊 ) 岸线打造成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生态廊道,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活力和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纽带,以及联系城市与郊野的重要景观廊道。

(二)规划框架与技术路线

    规划将重点突出河道 ( 湖泊 ) 岸线资源的战略导向,通过梳理资源、寻求岸线最有价值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操作的项目建议,从而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的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服务的提升及沿线美丽乡村的建设等。规划通过构建“3-3-3”体系,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具体逐层展开编制,最终形成一本规划及管理时可操作的使用手册,一套系统的水系河道分类、设计导则制定的方法和范例,以实现构建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的生态及文化网络的规划目标(图4,图5)。

四  规划内容

(一)宏观层面:岸线建设策略指引

    针对岸线在生态保护、城市活力激发、产业带动、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规划侧重从生态、游憩和产业三方面提出岸线建设策略。

1.生态策略

    生态策略的目标是塑造健康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策略有:①通过保留河流自然的生态岸线及两岸的湿地,有效蓄滞城市洪水,减少内涝。②梳理城市水系廊道、自然斑块等,保留自然界生物的迁徙廊道和栖息空间。③对重要的水源储备地进行保护。

2.游憩策略

    游憩策略的目标是承接区域绿道,结合绍兴市独有的城市文化、乡土文化及旅游产业形成完善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将游憩资源点和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整合起来,规划在重点区域设置水上游线,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展示城市特色和乡土景观,并打造城市水上旅游产业载体。

3.产业策略

    产业策略的目标是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选择适合滨河地区发展的绿色产业,促进滨河两岸土地价值的提升,并实现滨河两岸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策略有:①通过岸线规划,带动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命健康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发展。②复兴内河航运。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