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6】精准扶贫视域下河南乡村产业韧性化发展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19-01-04 15:22:31
 
因此,本文以河南为例,基于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及韧性化产业扶贫的要求,通过分析河南省乡村产业扶贫的现状及问题,从产业选择、产业布局、组织机制和设施配套方面探讨河南乡村产业扶贫的韧性化发展策略。

二 河南乡村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扶贫现状

    近年来,河南围绕“转、扶、搬、保、救”形成了以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帮扶等为主的多类型的扶贫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图 4,图 5)。随着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河南越来越重视专项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的建设。但尽管产业扶贫资金和项目数量等逐年增加 ( 表 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却呈下降趋势,扶贫成效不尽如人意。

(二)存在问题

1.刚性植入模式下脱节的产业选择

    在河南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项目的刚性植入与盲目开展使产业选择针对性和衔接性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从区域层面看,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多近期谋划,缺乏长远考量,多宏观把控,缺乏微观指导;产业选择与区域综合产业体系建设脱节,产业凝聚力不强、缺乏韧性,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从乡村层面看,部分乡村在选择产业项目时,忽略了新项目的水土适应性、环境匹配性和内在生长性,脱离了乡村基础、忽视了乡村社会文化价值,盲目进行项目植入与推广,造成产业无法根植于乡村,缺乏内在稳定性。一味照搬相近地区成功的产业项目,导致区域内产业重复性建设,带来市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扶贫形势不容乐观。

2.政绩工程驱动下无序的产业布局

    河南多数贫困乡村仍处于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农耕地是主要的生产空间,是乡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不合理布局下产业空间的盲目扩张不仅会对生活、农业和生态空间造成倾轧(图6),还会造成新的贫困。河南部分地区为了扶贫政绩盲目打造连片的“特色农林基地”,违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生态灾难;部分地区片面选择工业兴村的道路,在政绩工程驱动下利用大企业、大项目集群效应打造各类产业园区,以期带动乡村贫困人口就业及脱贫,但因其产业选择及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扶贫不力、内在稳定性弱和空间被侵蚀等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河南省级贫困县内黄,作为传统农业县,其忽视自身产业基础和生长土壤,盲目打造陶瓷产业园,虽然带动了部分贫困人口就业,但是其无序的建设和布局不仅圈占了大量适合耕种的农地,还严重污染了地下水,造成周围农田基本绝收,反而加剧了地方贫困。

3.路径依赖影响下僵化的组织机制

    目前河南乡村的产业扶贫多由政府主导,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以行政路径依赖为运作机制本无可厚非,但组织机制的僵化影响了产业扶贫的韧性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过度倚重资本优先和资源配置。产业扶贫项目太过依靠大户带动、龙头企业牵引,忽视贫困人口的主体诉求,使得贫困人口可能被扶贫项目边缘化,产业扶贫内在稳定性缺失。②缺乏参与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落地,忽视自下而上以反馈为主的村庄公共平台建设,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的贫困户无法有效参与到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积极性受到打击。且行政指令下“一刀切”的项目安排难以融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系统,产业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大打折扣。③忽视产业管理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产业扶贫对行政干预倚赖过甚,忽视技术、人才及现代管理运营机制等的建设,扶贫产业创新能力差、产品竞争力弱,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少抗风险能力。

4.均等覆盖理念下失衡的设施配套

    贫困乡村不仅经济落后,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也都处于区域配套的末端,设施配套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生产和生活。但目前若在贫困乡村平均化、全覆盖地植入设施配套项目,尚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河南不少贫困乡村将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低风险高政绩的基础设施全覆盖建设,忽视与产业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科技服务设施的配套,尤其是与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