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北眺泾渭,南接浐灞交汇之地 — 广运潭,东望骊山,呈山水环绕之势。历史上,泾河、渭河、浐河及灞河等河流沿岸沼泽密布、河溪成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随着浐灞生态区的建立,西安围绕水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以浐河、灞河为依托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蓝绿纽带,串接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广运潭和世博园等重要的生态绿斑,形成沿浐河、灞河分布的“大水大绿”的带状生态廊道。此外,根据《西安生态隔离体系控制规划》,基地所在的区域是西安市域风道体系中东北盛行风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调节城市热岛效应及减轻城市大气污染起着不可替代的生态调节作用。因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具有优越生态条件的体育中心片区,担当着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
(三)文明之孕:商贸枢纽、天下之窗、历史悠久的孕育之地
基地所在的浐灞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长安以东陆路交通的要冲,广运潭的兴建使得这一地区又成为关中水路交通的核心和咽喉,进一步提高了浐灞地区的交通地位。广运潭是唐朝时期全国各地联通长安的水运通道枢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港口之一和关中漕运物资的集散地,更是唐代发达的商贸和水运的标志性地区。因此,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看,这里曾是长安乃至关中的经济中心和核心枢纽,极大地促进了长安城经济的繁荣,未来也将成为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引擎和窗口。
(四)体育之蕴:城市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机遇
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首届全运会于 1959年在北京举办,前十三届全运会的举办地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而第十四届全运会选址于西安,这是全运会首次在西部城市举办,对于我国体育事业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发展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设施总量少、人均指标较低、场馆管理运营模式单一和体育活动策划不足是西安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在空间布局上,目前西安的体育设施主要沿南北轴线集中在主城区内,而城市未来扩展的东、西片区则明显缺乏高等级设施。体育中心的建设将极大地优化和提升西安城市体育设施分布的整体格局,为城市举办高级别和高品质体育赛事提供重要支撑,为推动城东片区的全民健身创造有利条件。
(五)空间之酝:构建大西安多轴线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西安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强调南北向中轴线的“龙脉”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今大西安已逐渐形成了贯穿古城的东西轴线与多条南北轴线并存的多轴线发展格局,这成为西安整体城市空间架构的重要特征。在此空间格局的引导下,已现雏形的东部轴线以浐灞河流为廊道串接世界欧亚经济论坛、国际港务区、世博园和领事馆区等重要功能节点,成为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实施“北扩东拓”战略的重要支撑。紧邻灞河的体育中心片区作为西安东部轴线的重要节点,对于大西安城市空间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 关键问题与规划构想
(一)如何借助全运会大事件激发区域活力?
(1) 规划定位:形成面向全球的丝路战略开放增长极。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举办全运会为触媒,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借力自贸区政策优势,西安体育中心及周边地区将采用“体育+”(即体育+商业+金融+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的高度复合发展模式,联动欧亚经济论坛、丝路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形成集西部体育新城、大西安东部中心和国际商贸区于一体的丝路战略开放增长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承载区。此外,该地区将结合丝路商务、休闲商业和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景观、游憩和运动等功能,为西安打造一座国际化、现代时尚及健康活力的城市新会客厅。
(2) 周边联动、区域融合:优化港务区空间结构、强化灞河东部轴线。
西安通过体育中心片区与港务区的空间对接和重新整合,形成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城市东部其他重要功能节点协同联动,共同形成城市东部发展带。规划在体育中心片区内形成丝路商务、体育新城等多个发展引擎,在港务区西侧沿灞河形成新的增长带,使港务区核心功能与拓展功能分别沿港务区东西两侧并行发展,居住片区位于两轴之间呈南北向延伸,并通过东西向延伸的商业商务发展轴、生态绿带等加强东西两翼的联动与协同。规划通过对体育中心片区的空间梳理,将港务区规划中原先沿港务大道布局的“单轴串珠”空间结构改为“多心联动、两翼并行、网状拓展”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