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1】特大城市功能格局和集聚扩散研究:以北京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8-11-29 14:54:24
 
心、网络化的结构,疏解了东京都的压力。在 1990 ~2010 年的调整过程中,东京都人口向周边三县疏散,自身完成产业升级、强化国际金融等功能;而周边三县因地价便宜,建造大量公寓,承担居住功能的地区分工,实现了区域间协同应对经济危机。在走出危机后,人口流失状态下的东京都迎来了人口回流,出现“都心回归”现象(图1)。

(2) 土地利用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层的三县土地地价低,大规模开发了公寓式住宅。人口迁走后的东京都土地则获得从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的机会,从而促进东京都的产业升级。

(3)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变动最为剧烈。“一都七县”大多先经历制造业比例的下降,而后迎来服务业比例的大幅上升,两者并非同时进行。该趋势自核心东京都最早显现,而后向周边扩散;在中间圈层表现得最为剧烈,其制造业占比曾显现出两倍于东京都的下降速度(图2~图4)。

(4) 不同的产业具有各异的向外扩散速度。制造业持续地从东京都外迁至周边县市;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在中层三县聚集,兼顾服务对象与经营成本;运输通信业从业者经过5年的外迁后,在 2005 年回归东京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金融保险业最为稳定,约60%的从业者集中于东京都核心,几乎不外迁。

三  实证分析:2008 ~ 2013 年北京城市功能格局和集聚扩散分析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用数据为北京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和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年)数据,包含企业名称、所在居委会代码、行业分类代码和岗位数量等(表2)。本研究根据企业登记的行业代码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2)》等在居委会的层级汇总(表3)、空间落位,转化为1km/500m的计算网格。

(二)研究方法

(三)北京就业格局与变迁的总体空间特征

    在全市域,北京呈现单中心格局,反磁力中心的建设尚需时日。北京2004版总规中,将通州、顺义和亦庄新城作为中心城人口、产业疏解和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从数据检验结果看,高密度就业区自中心城区沿着地铁线从五环向外扩散至六环;亦庄新城已具有了一定规模,而昌平、顺义及远郊新城的发展不及城市近郊区,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次中心(图5)。从功能专门化角度看:①制造业就业中心在四环内规模缩小,分布碎片化,在东部发展带上的亦庄、通州、顺义则呈现扩张态势 ( 图 6);制造业中心距市中心 ( 天安门 ) 的平均距离从23.9km(2008年)增长至25.3km(2013年),远郊区开始承担更多的外迁工业。②服务业方面,2008 ~ 2013 年,北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 615.6 万增长至894.7 万人,其就业中心集中于五环内区域,并进入五、六环填充阶段;郊区新城亦形成了若干中心。经统计,就业中心从 582 个 1km 网格 (2008 年 ) 增至 625 个 (2013 年 ),五环周边的近郊区是产业功能扩散的主要贡献者(图7)。下文即对六环内及新城的第三产业空间的扩散与聚集进行重点分析。

  

    为了反映北京第三产业变迁的特征,本文将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并分3个圈层考察服务业结构的变动:距市中心13km以内的市区(即五环内)、13 ~ 25km 圈层的近郊区 ( 五环、六环之间 )、25km 以外的远郊区 ( 六环外 )( 图 8)。结果显示,3个圈层5年间公共服务业比例普遍下降。在就业扩张集中的近郊区经历了大幅变动,生产性服务业比例上升,这与经济危机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大量政府投资、外企进驻等都有密切联系。相比之下,距市中心13   km以内的圈层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