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 以杭州笕桥丝尚小镇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8-10-23 10:14:56
 
城镇空间分离的现象愈发严重,产业发展缺少城镇服务配套,提升后劲不足。同时,体现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的历史空间由于更新成本较高,保护力度往往不足,使城镇得不到特色产业的支持,最终陷入发展瓶颈。

(3) 产业空间分布零散,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不强。

    一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合作,从而使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得到提升。然而,历史经典产业企业多为小作坊,工艺技术具有独创性与保密性,同时由于靠近原材料采集点或种植点,多位于生态环境好的城郊边缘地带,空间规模小,分布零散,较难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

(4) 服务配套和环境品质低,对人才吸引力低。

    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由于历史原因,各类设施面临更新改造和环境提升的巨大压力,相关公共服务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工作、居住环境较差,对人才吸引力低,导致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转型发展机遇

(1)传统文化复兴推进产业发展。

    历史经典产业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2017年3 月,国家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此政策的响应下,各地开始注重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建设,以推进我国传统工艺的复兴。

(2)消费升级带动产品需求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从以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转变,这为历史经典产业的复兴带来了机遇。在历史经典产业的产品类型中,除黄酒、茶叶和中药为生活中较为普及的商品外,其余种类都是生活非必需品,往往具有艺术品的特征。当人们的收入大幅增长、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后,对这些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 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低碳的产业回归。

    绿色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领域,绿色发展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或手工业为核心的历史经典产业具有原生态、低能耗、少污染及可再生的基本特征,可称作传统的绿色产业,如丝绸小镇的桑基鱼塘就是采用了生态循环的农业经济形式,在丝绸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转型创新背景下,历史经典产业的复兴将极大地推动特色小镇绿色产业发展。

三 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 —— 以杭州笕桥丝尚小镇为例

    笕桥丝尚小镇位于杭州江干区原笕桥镇的核心区域。笕桥古称“茧桥”,意为蚕桑遍地、小桥流水之地,是历史上著名的蚕桑养殖基地和丝织贸易中心,也是“杭丝文化”之源。当地的“杭罗织造技艺”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的丝绸民族品牌 — “万事利”也在此孕育发展。凭借这些突出优势,笕桥被列入杭州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也是杭州唯一一个以丝绸产业命名的小镇。

    近十年来,笕桥的城镇发展与其产业发展并不匹配。由于笕桥军用机场航空限高的制约、丝绸产业的外溢、传统工业转型的乏力及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等因素,笕桥的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大量的城中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均未进行整治提升。由此可见,笕桥与其他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一样,均存在转型发展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笕桥丝尚小镇规划实践为例(图1),探讨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在产业升级、文化彰显、空间构筑和人才服务等方面的规划策略。

(一)构建多产共荣的新生态圈和新布局

    历史经典产业的全产业链通常由“原料种植或采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推广—品牌建构”等多个环节构成。尽管浙江省的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是依托于优质、便捷的原材料以及独特和高超的加工工艺发展起来的,但在创新变革的今天,这些已不足以推动产业的再发展,转而需要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抓住产业附加价值高的设计与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衍生与扩展、平台的变革与创新”,构建以传统农副产业、特色手工业为依托,融入生态、文化创意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功能的历史经典产业新生态圈,并形成与此相匹配的多产共融的新功能布局结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