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个体或团体将自己所有的空间、物品或服务共享出来给有需要的个体或团体;其次,有需求的个体或团体受寻找更多更低价格的商品或服务的驱动,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共享经济过程;再次,共享经济构建的( 移动 )互联网、智能手机 APP 提供了活跃的开放式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最后,随着共享共用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更多居民对于参与规划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4.利益主体多元化
共享经济能有效推动公众参与从较被动模式向主动模式转变,促进参与主体多元化,但也加剧了利益博弈的复杂性:①在开放式平台和分布式整合的影响下,不仅吸引了更多利益主体的参与,还纳入了大量长尾分布的群体参与,而这部分群体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②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利益主体可以同时兼任多个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并且可进行更快速的时空转化;③由于多方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参与,参与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过程的主体种类增加,同时共享经济催生了新的商品与服务类型,增加了新型利益主体。
(二)共享经济的运作机制
得益于平台化、开放性、高效化和分布式四位一体的内涵延伸,共享经济构架出了多个机制有机结合的运行框架(图 1)。同时,共享经济特殊的运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主要体现在产品时空束缚被打破、连接机制的建立、供需协同匹配、信任与信用体系重构四个方面。

(1) 时空束缚解压下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剥离。
信息技术使得产品与服务的时空束缚逐渐被打破,使得所有权和使用权暂时分离,共享经济将闲置资源的所有权暂时转移,并促使其得到高效的使用。原因在于互联网降低了使用权获取的信息成本,聚集了大量闲置的资源,降低了所有权的价值,甚至使所有权的价值低于使用权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独占式的所有权向共享式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演进,同时闲置资源的有效使用及其长尾效应的发挥,使得更多群体受益于共享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2)连接机制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缓解了闲置资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闲置资源能够较快地转化成有效的社会资源,并呈现出一定的公共性。网络或移动互联平台作为共享经济的核心支撑,有效促进了闲置资源的时空属性在多个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高效匹配,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供需方的固有中介方式,构建了有效的连接机制。
(3) 协同消费与需求供给侧的有机匹配。
在供给侧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平台聚集功能,利用技术和运营机制等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成本,尤其是边际成本的降低,促使了共享经济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降低。加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社会网络集聚效应使得服务供给更易取得规模效应并促进下一步的专业化细分。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方、需求方及第三方均在此过程中获利。
(4)信任与信用体系的重构。
第三方平台将多个供给需求方连接起来,重建了中介媒介及其机制,促进了闲置资源的重新集聚和再分配。在这种供给与需求匹配互动的机制下,信用问题成为关键。共享经济通过第三方技术平台建立了新的信任和信用机制,在此过程中,经济效益多元化推动了各供给方、需求方及平台方等多元主体利益的扩大化,缩短了市民个体间的交流距离,提升了社会信任度。
共享经济四位一体的特征和新的多元化构架给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城市管理与规划提出了诸多挑战,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急需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和机制进行新的调整。
二 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体制束缚及共享模式下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体制束缚
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得到稳步推进。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构建了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并强化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始重视吸引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