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强调古镇整体形态的完整有序,是古镇对外形象展示的重点。通过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对古镇不同区域提出特定的控制要求:核心保护区要严格保证建筑的原真性,对于已经损坏的建筑,应在专业的古建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地方志记载或当地建筑形制进行真实修复,并要注意材料的选用,杜绝“假古董”出现;建设控制区要控制建筑风格、高度、尺度和色彩等重要元素;风貌协调区的建筑和空间肌理不能破坏古镇的整体风格。
(二)古镇与自然生态环境格局保护
我国古镇多数位于城郊,在长期自发建设中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与自然环境维持着和谐的生态关系,这种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生态格局是古镇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维持古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城市设计要保护和延续古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如保证古镇及周边水体的清洁与连续、保护古树名木等。古镇开发应采用低影响策略,加强水体循环利用,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效应,采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对待古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尝试设计古镇与自然环境低碳生态游线,体现农耕文明,并带动周边村庄向生态旅游服务转型。
(三)古镇重要历史空间与文化建筑复兴
长期快速的现代化开发导致古镇中许多重要的历史空间与文化建筑消失,对这些重要空间与建筑进行复兴是完善古镇基础设施、提升古镇文化与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考虑古镇在历史发展中的空间脉络,将重要公共空间进行还原,重建文化性建筑,强化古镇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在建筑重建中,要严格遵循建筑原有形制,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选用,将现代服务功能植入重要公共生活空间周围的建筑中,提升建筑价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古镇空间的复兴,并能够进行现代化演绎。古镇空间的复兴既要保证古镇形态的完整,又要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古镇生活形态复兴
古镇生活是对古镇文化的动态演绎,古镇生活形态复兴是对古镇非物质文化的重现与发展,既要延续古镇的传统文化,又要创造现代文化,具体措施包括:①梳理古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遗产继承情况,并尝试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转型成特色产品与服务。②挖掘古镇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文化与习俗,将代表性文化活动与体验式服务结合。③根据地区现代发展方向,营造现代古镇文化,提升古镇居民生活质量,并改善古镇基础环境,鼓励古镇居民参与古镇发展事业。
三 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实践
(一)佗城镇现状概述
佗城镇坐落于广东省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 — 龙川县的南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客家人始祖地之一。佗城镇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有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直达,广梅汕、京九铁路在此交汇,且有珠江的重要支流 — 东江贯穿全境。同时,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京九客运专线与杭广客运专线将经过龙川县,并在距县城约5km处设高铁站。佗城镇历来是龙川县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重镇,其历史悠久,古迹颇多,自然资源较丰富,拥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姓氏179个;农业以水产、水果和蔬菜三大支柱产业为主。
(二)文化复兴视角下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策略解析
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研究范围为3km²,包含了古镇及周边部分居民点、农田和林地。设计在梳理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反思佗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文化复兴视角,从保护与发展两个维度出发,结合文化复兴策略,从空间格局与生态格局保护、空间要素与生活要素复兴入手,提出四个方面的核心设计策略,并构建出佗城镇城市设计框架( 图 2),以保证佗城镇的复兴与发展。

1.空间文化复兴 — 格局保护:整体保存古镇,修复重点文化建筑
为从整体上延续古镇空间文化特色,设计从古镇保护出发,划定明确的古镇核心保护范围,并对内部建筑施行严格的整改措施和城市设计指导建议,以传承地区空间特色与历史文化:①控制地区建筑的高度与形态,要求建筑全部采用坡屋顶以传承传统建筑形制。②梳理古镇核心区内部主要街道,确定中山街、百岁街和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