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变迁动态,还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城镇的文化及社会面貌,这些多元并存的传统风貌空间是历史真实的见证和记录,是“垄断地租”形成的历史依托,具有绝对的特殊性和唯一性。
(三) 典型的山地聚落空间
古镇选址秉承了中国传统城镇“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的智慧,依山为城,三水环绕,却又利用地势高差关系,近山避水,主要建筑和街巷都位于化龙山山腰与沿江陡崖之上,近百年来不受水患影响,同时具有“攻城维艰,御敌制胜”的军事防御功能。山地形态和水系走势决定了古镇的景观布局,街巷顺应地势,起承转合,建筑群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除了“安居八景”,“九宫十八庙”也是巴渝古镇中难得的保存齐全的人文景观标识,它反映了各地人文和社会经济的兴旺。分布于琼、涪两江的水码头更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的集中体现,这里既是重要的水运通道,又是行商走贩的交易活动场所,更孕育了沿街店铺、栈房和茶馆等丰富的商业业态 ( 图 1)。

安居古镇聚落空间形象是地域环境特征和地方特殊历史进程叠合下的空间表征,其“文化资本”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受环境限制的长期“在地”经验 —通过怎样的空间组织方式创造能够适应地形、丰富而实用的山地聚落景观。这里的空间生产规律、景观构成秩序和人地关系组织都是深入研究山地聚落的绝佳空间样本,也是促使“垄断地租”形成的潜在机制。
(四) 现状问题分析
1.整体景观风貌破碎化
自然的山水环境是构成安居古镇景观风貌空间最重要的依托,飞凤山、化龙山、波伦山三足鼎立,为安居古镇构筑了浑然一体的绿色背景。而镇区东北部的化工厂烟囱矗立,不仅影响了沿岸天际轮廓线,还破坏了原有景观风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图2)。

明清时期古镇沿岸原是建在崖壁之上的半边街,安居八景之一的“石马呈祥”正是因为沿岸崖壁形似骏马而得名。而今为了谋求更大的商业空间,半边街变成了双边街,崖壁生境变为冰冷的水泥高墙,沿岸多为4~6层的仿古吊脚楼,粗壮的钢筋水泥柱直插水中(图3),生硬而缺少灵气的沿江界面严重影响着滨江的空间美感,造成沿岸景观的硬质化和破碎化。

2.空间的拼贴与混搭
安居古镇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城镇空间肌理和整体街巷格局,火神庙街—大南街、下紫云宫一带、太平街和十字街南侧保存了 80%以上的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川东传统民居、会馆和祠庙等历史建筑,大部分历史建筑为2~3层,与街道构成了亲切宜人的外部空间关系,而如今位于沿乌木溪车行道路两侧的现代建筑物,无论从平面肌理还是空间尺度上均毫无逻辑地拼贴在古镇原本灵活有机的格局上。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迎接文化旅游的发展,古镇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立面仿古改造(图4)。小南街延伸至兴隆街段也新建了足够体量的仿古建筑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前广场设置了宛若江南园林的假山叠水(图5)。在这些改造看似热闹的背后,很少人关心这些或真或假的“传统元素”是否真正属于这个地方。这些空间拼贴与混搭现象并不罕见,这一方面体现了新时期社会空间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地方文化在空间实践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3.公共空间功能的游离
公共空间是人们感知和体验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最主要的空间承载,它可以反映当地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风土民情。公共空间与消费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当今古镇旅游的一个普遍现象,街道中散布的各类纪念品店、餐馆、酒吧及咖啡厅等也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景,而往日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生活场景也正渐渐地被街道中放置的各类情景雕塑所替代。对于旅游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度过闲暇时光的消费空间;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里是吸引外资、树立政绩的展示空间;对于经营者而言,这里是他们谋求更大利益的投资空间;而对于那些切切实实生活在古镇中的当地居民而言,他们的生活空间正逐渐被淹没在各方利益的争夺中。人们似乎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