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广角】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大宁商业综合体空间绩效评价 |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6-15 09:41:23 |
|
空间内活动的密集程度,包括单位距离平均活动次数、单位活动范围平均活动次数两项(表2)。

(二)综合体分区空间绩效评价指标
消费者行为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各空间分区的绩效如何,是设计师、个体商家和经营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的是,三者有各自关注的焦点:对于设计师来说,希望保证店铺区位的均好性,使得所有店铺对于消费者都有较高的吸引力,客流分布适度均匀;对于个体商家来说,希望自家店铺的客流量、消费额均在一个理想的水平;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希望各功能分区相互带动,使得整个综合体繁华有活力。因此,笔者从这三方的利益诉求出发,从空间优势、自身效益和连带效应3个维度构建分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从空间优势维度评价各分区的区位对消费者产生的吸引力大小,涵盖自身吸引力、入口优势度和平均邻近度3项指标;从自身效益维度评价各分区的店铺人气旺不旺、能不能带来消费,包括客流量、通过率、停留率、消费额、非计划活动率和停留时长6项指标;从连带效应维度评价该分区的店铺是否能带动其他分区店铺的收益、盘活整个商业综合体,包括逛过该分区的消费者的人均停留时长、人均覆盖率、人均消费额、人均活动次数和人均换点行走距离5项指标(表3)。由此评判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分区在方案设计时是优势空间还是劣势空间,在消费者的使用过程中是活力空间还是潜力空间,在分区间网络联系中是核心空间还是封闭空间。

三 大宁商业空间绩效评价
(一) 总体空间绩效评价
研究选取南京东路与五角场万达的数据作为比较参照,对大宁国际总体空间绩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从消费活力看,大宁国际消费者人均活动次数为3.93次、人均停留时间为163分钟、人均消费额为 476 元,3 项指标都要低于南京东路与五角场万达,由于南京东路与五角场商业等级均高于大宁国际,故这样的结果在情理之中。从消费者体验看,大宁国际的人均步行距离在平面上为 251m、竖向上为 3.2 层,与五角场万达相比 ( 平面上为 495m,竖向上为8 层 ) 回游距离更短,说明其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距离更短。大宁国际的人均活动覆盖范围为48%,相比五角场万达的42%虽然较高,但消费者走过的空间未及一半,仍有提升的空间。大宁国际的人均转向角为77°,与五角场万达的 79°相差不多,消费者的行为路径平均夹角为锐角,可见空间较为曲折。从空间紧凑度看,大宁国际的单位距离平均活动次数、单位活动范围平均活动次数为 1.56 次 /100 米、12% / 次,优于五角场万达的 0.9次 /100米、10% /次,其商业空间较五角场万达来说更加紧凑、高效(表4)。 总体而言,大宁国际受限于自身等级规模的限制,消费活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从消费者体验和空间紧凑度上看,其街区式商业综合体的布局模式较南京东路线性步行街模式与五角场一站式综合体模式而言,能在同等规模的商业空间内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有其自身优势。

(二)分区空间绩效评价
在大宁国际各分区的空间优势维度评价上,选取自身吸引力、入口优势度和平均邻近度3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自身吸引力由空间分区的营业面积、知名度、楼层与步行环境确定,其权重由规划师 AHP 打分确定;入口优势度是空间分区与各出入口距离之和的倒数,值越大说明距离各个出入口越近,入口效应带来的客流越大;平均邻近度是空间分区与其他空间分区距离之和的倒数,值越大说明与其他商业空间的平均距离越近,越有可能受益于店铺连带效应。58 个空间分区的 3 项指标的具体数值不一一赘述,在此对其进行中心值标准化处理后绘制成折线图(图3-a)与气泡图(图3-b),更直观地体现其空间优势,其中气泡图中点的大小代表自身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出:折线图中的低洼区和气泡图中的第三象限为明显的劣势空间。为了更准确地判别优势空间与劣势空间,将中心值标准化处理后的3 项指标相加,认为其总和的前 25%的空间为优势空间,后 25%的空间为劣势空间 ( 图 4)。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从方案设计赋予各空间分区的优势上看,12座几乎均为劣势空间(分区1、3~8),11座同样劣势空间居多(分区28 ~ 30、32),此外 10 座的 2 ~ 3 层( 分区 26、27)、2 座的 2 层 ( 分区 10)及1座的3层(分区14)均为劣势空间;9座、6座、8座、5座底层靠近中央广场的分区均为优势空间(分区15、16、20、21、33、43、46、56),其他零散的优势空间还S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