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街巷、片区层面开展的艺术创意式微更新,多从文化创意行动、空间艺术策划等着手,让艺术与人、环境形成主动融合的互动与分享关系,追求的是让社区充满活力,以服务人的精神需求为目标,大多由政府力引导、强调市场力和社会力的积极参与,如由民间建筑师和设计师发起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深圳“趣城计划”等。除上述三类之外,还有逐渐出现的适应地域特征的微更新模式。
正是由于微更新的在地性、强针对性、低风险性和易操作性,决定其更容易回应微观层面的需求,也更容易发挥地方的创造性。尽管微更新的对象、尺度和方式不同,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三力占比差异颇大,但在更新实践中,以地方典型的日常公共空间作为更新对象和实现地方复兴的触媒,已逐渐成为共识,这与《新城市议程》提倡的“城市发展应该以公共空间作为首要因素”不谋而合。因此,寻找失落的地方日常公共空间,充分甄别其空间资产特质,同时结合社会人文背景与发展需求,成为社区微更新的基本思路。
二 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征与更新内涵
山地城市社区凝聚着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以及依附其中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质。过去 30 年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变迁发展和人口流动使得传统的社区认同感不断减退、城镇特色逐渐消失,其中两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人及其日常社区生活空间,缺乏对社区资产价值的科学认识。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征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 4个方面:
(1)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的多维性。起伏变化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的多维特征,被地形高差切割为主次分明的线性公共空间网络、视线可及的多重立面等,构成了山地城市线性空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非均质的空间结构,但同时也产生大量消极的闲置空间。
(2)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与公共生活结构密切关联。在复杂地形与气候特征的影响下,人们主要集聚在线性空间里开展活动,线性空间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主要交往空间,空间景观与人的品性相互形塑。
(3)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链接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多维空间、多重视觉、山水文化、历史人文等自然与人文形态在空间上构成了山地城市独特的空间文化结构。宏观城市自然、人文格局中,镶嵌着中观街区、社区尺度。中观尺度是较完整的生活活动范围和文化体验尺度,在此之下包含了多个丰富的微观尺度文化单元。社区线性空间作为重要的微观文化单元,对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起到重要的结构性链接作用。
(4) 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中的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问题复杂交织。这在山地旧城社区中尤为突出。复杂地形所带来的大量穿插于线性空间两侧的灰色空间,通常被居民长期无偿占用,继而产生持久而复杂的社会空间矛盾。
山地城市社区中极富地域特色的线性空间以蜿蜒变化、尺度和界面丰富的街巷为主要形式,承载着日常公共生活、文化体验和社区精神,孕育了山地人居别样的线性生活轨迹。正因其兼具结构、秩序、功能、美学上的空间意义及促进社会融合与发展、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社会意义,可作为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在其更新理念和方法上,应充分尊重其空间和社会特征,力求营造有品质且复合、高效、有文化意义并兼具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
三 “资产为本”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思路
社区微更新重点在“微”,更强调对社区存量资产 ( 包括生活其中的人 )的认同和尊重,对社区现状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暴力式强拆和腾退,是真正“见物又见人”“见短又见长”的规划。联合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资产为本”(Asset-based)的社区发展理念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相较于过去遵循的“需求为本”(Needs-based)的社区发展理念,“资产为本”更注重积极看待社区既有资产条件,充分甄别社区资产价值。这与社区微更新主旨完全契合。
在“资产为本”理念下,社区资产可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社区资本。根据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资产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4种基本类型(表1)。物质资本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资源,依附线性空间形态而呈线性分布,作为资产的实物空间载体,本身也作为资本,起到显化资产结构、物化资产能力的作用,是微更新的基础行动对象;人力资本主要指社区成员的能力,包括技术、天赋和才能、知识、健康与价值观等,是动态变化且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特征和作用有限,需要依附团体产生影响力,既是微更新的行动者又是行动对象,既是行动原点又是行动终点,对各类资产具有强有力的能动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