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组合下才能良好地传达视觉审美信息。语法的各种规则来自于对无数具体“句子”的抽象总结,“句子”是无限的,而支配“句子”的组合规则却是有限的,因此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法具有抽象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传统村落规划布局的空间语汇丰富多样,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进行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特定意义的空间形态,同时逐渐构建起独特的村落景观图式语法体系。
基于生态景观图式的福塘村规划布局解构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福塘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西南部(图1),是地处闽粤交界的偏远山村,其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客家民系的生存智慧,是当地先民对基地环境的认知与利用的成果。基于生态景观图式的方法,福塘村规划布局解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一 语汇
(一)构成元素语汇
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的构成元素主要有山林 ① 、水体、田地和建筑四部分:①山林,福塘村山地东西狭长、南北窄,形成了一个围合的内聚性的不规则带状盆地空间;②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多雨特点加上东高西低的地形,使福塘村的水系呈现出“一主多从”的格局;③田地,田地主要分布在平地和坡地,位于平地的田地大多形成较为规整的网格状,而位于坡地的田地则顺应地形呈现出近于平行的自由曲线状;④建筑,位于平地的建筑布局方式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大,位于坡地上的建筑布局方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形态上既有组团式也有散点式(图3)。

(二)组合类型语汇
《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无非阴阳两类,而阴阳的矛盾斗争、相互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正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模仿,诠释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的组合类型是在自然基底上通过对建筑的巧妙布局,建构了象征宇宙符号、具有太极图意象的典型文化特征形态(图4)。

(三)特点规律语汇
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规律:①具体性,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汇所对应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有自然、半自然环境要素,还有人工建筑物;②同构性,不同语汇在不同空间层面存在重合,如山林与田地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同构性,坡地上的梯田既是田地的组成部分又是山林的组成部分;③耦合性,生态景观图式的不同语汇存在远近、深浅及显隐的相互联系,如山林与梯田、山林与建筑、水系与建筑、水系与田地等都存在空间边界、形态规律方面的秩序。
二 语境
(一)自然语境
1.地形语境
(1) 总体格局:山林与水系的天然框架。
以地理环境为核心的自然本底对文化景观的产生起到了限制作用,地理环境主导了村落的选址、建设、生产及生活,奠定了村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落未来的发展。福塘村总体呈现为由一条自然水系主导、山林与水系交相呼应的带状格局,其建筑、田地等布局大多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图5)。

(2)敏感地段:“攻位于汭”及生态退让。
“攻位于汭”,即福塘村的村民建屋于河流环抱的凸岸处,即“汭位”。《说文·水部》云:“汭,水相入也”。指当河水转弯时,水流受物理惯性和向心力的影响,在内湾凸岸处流速会变慢,水位降低,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减弱,于是泥沙在凸岸处逐渐固积,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且富含大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适合农作物的耕种。福塘村的古驿道便位于“汭”位,在客观上具有交通优越性,其南侧布置了密度较高的民居建筑群,而在北侧河流凹岸处则留出一定的退让距离作为天然的湿地与稻田,这种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