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5-10 10:17:03
 
FONT face=Verdana>      场地的地形地貌要素作为有形的自然环境要素,是空间的特色载体,更是场所认同的基础,而随着长期的自然、历史与社会环境演变发展所形成的居住肌理,更是携带了空间与时间的记忆(如老北京四合院的街坊布局,喀什老城区层叠、密集的自然生长模式 ),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及其与历史、人文长久磨合的印记。这些都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具有场所感空间的重要条件,需要人们抱以尊重与敬畏的态度进行设计。

2.尊重既有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长期的城市或村庄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拥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圈,这在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村民互相熟识、常年比邻而居、彼此守望,形成了良好的村落氛围。具体而言,村民普遍拥有较为规律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时去逛集市,同时也维持着较低的生活成本,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稳定的安全感。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在大面积拆迁、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这种生活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毁灭性的拆除、重建或人为更新甚至会破坏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交网络,使其被迫搬离赖以生存的家园,融入并不熟悉的城市生活。由于在城市找不到情感依托,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由此可见,如果在空间改造中加以考虑人们对于社交、情感的需求,将不失为营造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场所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即尊重既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通过原址重建或就地整体安置,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社交网络的冲击;在维持原有较低生活成本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安全提升,将有效地避免人们在城市建设中由于记忆、情感割裂所带来的不适和创伤。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尊重不是原封不动,也不是为尊重而尊重,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根据原住民的意愿进行安全提升。

(二)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

      历史印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长久相处所形成的动态载体,它不仅在空间上具有场所特质,也具有时间上的深度,是人文与自然在场所中发生碰撞所形成的情感印记。历史情境的重现易于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记忆,是再现场所精神的形式基础,能够引起集体共鸣,也是传承场所精神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激发地块活力。因此,在规划中应根据项目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历史情境的再现,唤起人们的场所体验与记忆,激发场所精神,引起人们对家园的渴望与认同。当前,历史情境的延续是现代社会对传承发展历史人文提出的特殊要求,人们对历史情境进行再现,不提倡复原,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的文化基因、历史人文与现代因素结合起来,使其迸发新的生命力,促进文化的不断更新,推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基于归属感的空间体验

      无论大城市是如何的雄伟高耸、现代便利,人们还是更向往位于城郊大大小小的具有诗意的小镇或乡村,因为那里的空间是和那里的人自然而然、一点点生长起来的,拥有人性化的尺度。而人们对一些拥有亲切尺度的环境表现出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场所营造中可通过宜人的尺度、良好的步行空间及特色小场景的打造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作为激发公共性活动的良性触媒。

(四)功能的多样复合

      空间功能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能有效地提高空间的活力,是为空间使用主体提供多样复合功能的路径之一。城郊村庄原有用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满足居民的居住功能,功能构成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缺乏有机的联系。究其原因,城郊村庄的衰落除了物质环境的简陋、恶化外,还有机能的衰败。因此,在城郊村庄改造中,通过与城市整体功能体系形成有机的联系及功能的叠加,可以有效地修复地块机能,提高地块活力,使之成为城市有机体中一个多元的活力细胞,从而形成新的活力中心。

(五)公众的深度参与

      无论是村庄规划还是城市规划,我国一直是在行政主导的规划模式下进行的,公众参与方面也主要停留在问卷调查或规划成果汇报展示阶段,村民由于知识或表达有限,大多是被动参与,少有参与实质性的营造过程。规划设计人员根据臆想的乡村模式判定当地需要什么样的居住空间,而很少考虑所设计出来的空间是否真的是村民需要的,这种沟通和理解的不对等使得村庄在布局方面形式僵化、户型统一,“千村一面”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乡村历史形成的优美肌理不断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类同于城市的标准景观或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