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平原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5-04 09:12:38
 
的人为塑造,导致了成都形态塑造陷入困境。高层建筑的“遍地开花”、大型绿化开敞空间的缺失,致使城市自然感知度逐步下降,城市格局特征日益模糊,成都单调的空间层次越发突显。

(二)历史沿革深远,具备特色化空间要素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都江堰的灌溉水系构成了成都河网密布的生态基底,“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留存至今。同时,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城名未变、城址未迁”的千年古都,成都有着积淀深厚、类型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丰富的特色资源。但在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流失严重,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导致现存资源分布零散、不成规模,碎片化特征明显,传统风貌消逝严重,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度正在快速降低,城市特色也逐渐被淹没。

(三)城市圈层式扩张,新区环境品质难以保障

      由于成都地势平坦、水网细密,城市空间拓展几乎不受自然限制,呈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特征。城市建设“见缝插针”,传统肌理及自然特征被逐步侵蚀,街区尺度失调、公共空间缺失、街巷活力不足和公共界面不宜人等问题日益突显,空间环境品质难以保障。

四  成都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构建

(一)成都总体城市设计思路

      针对城市空间形态所面临的格局模糊、特色淹没、品质不佳的现实问题,成都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以“让成都的城市形象更明确、让成都在他人眼中更有魅力、让市民在成都生活得更美好”为目标,以“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为城市特色风貌总体定位,按照“宏观从严控制、中观刚柔结合、微观以弹性引导为主”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强格局、塑特色、保品质”的核心工作内容,以此搭建适应成都平原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工作框架(图1)。

(二)强格局,确定城市总体空间骨架

      格局是城市空间的骨架,是城市形态生长、演变的基础,确定城市总体格局是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前提。格局要素往往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基底,或历经时间演变形成的重要城市框架,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逆的特性。因此,针对城市格局地区,应在宏观层面从严控制,严格保护格局要素,划定影响格局区域,制定控制要求,并明确下一级法定规划的衔接方式,以确保管控要求的落实。


1.总体空间格局


      结合成都自然山水条件及城市形态历史积淀,设计确定了“两轴一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四山六水”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空间形态的总蓝图(图2)。

2.格局地区控制

      针对格局地区,设计提出明确控制范围、确定建设目标和制定规划控制要求的工作思路,从严控制格局地区,突显城市骨架,强化城市总体格局。格局地区包括“两轴一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四山六水”等要素的影响区域。

(1)“两轴”。“两轴”指人民路及其延长线城市景观轴、蜀都大道及其延长线历史文化景观轴,是成都的重要生长轴线。人民路重点布局世界级文化旅游中心、国际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区域商务中心。蜀都大道重点展现城市文化功能特征,针对轴线地区,设计重点控制节点、界面和形态三大要素,明确重点节点的位置及类型,提出特色化的控制引导要求;对轴线界面进行公建化立面处理,美化城市形象;引导轴线沿线的高层簇群集聚,打造富有节奏韵律的城市轮廓线(图3)。

(2)“一环”。“一环”的控制地区包括两个部分 : 一是指由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 500m 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环城生态区;二是指临环城生态区周边的建设用地区域。“一环”是维护城市格局的生态绿环,是阻止城市无限蔓延的生态屏障(图4)。因此,设计对环城生态区内的建筑高度及连续面宽提出控制要求,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总体形态;对临环城生态区周边区域,引导形成簇群式、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以塑造与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的空间形态。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