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新业态,并通过对小镇空间的美化,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其将是新时期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创新制度供给的新空间。
(二)从政府诉求视角研读特色小镇的核心价值
建设特色小镇是地方政府获取长效收益的抓手之一,而通过特色小镇的发展获取长效收益对于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关心的不再是单纯的地价,而是项目开发完工之后在当地留下什么产业,吸引多少特色产业入驻,带来多少就业机会,创造多少税收。同时,这种长效收益是综合性的,不同于“美丽乡村”和重点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谋求的是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及品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等多维度的综合收益。
(三)从国家推广模式解析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1.源于“自下而上”的“浙江模式”
在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试点名单中,以浙江为代表的诸多地区之所以能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小镇,大多源自当地较强的经济基础、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
一直以来浙江制造业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速度,有效供给日趋不足,消费需求开始外溢;与此同时,随着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固有的制造业“块状经济”整体成本提高,低端制造业逐步向我国西南地区转移。在此影响下,浙江的经济发展一度下滑。为了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大力推动了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替代“块状经济”的新模式的发展,通过营造优质创业生态,吸引高端要素聚合,从而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这是在经济发展转型期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大胆创新。
特色小镇之所以被称为“小镇”,既不是一个行政概念或工业园概念,又并非一定隶属于哪个建制镇,而是一种形象描画,即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构筑产业生态圈,并营造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
总体而言,浙江特色小镇因产业而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 很多产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且由民营经济推动,其兴起具有五个显著特点:①“自下而上”的动力强劲;②经济实力雄厚,启动基础较好;③产业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提档升级;④实体经济作保,能够预期可回收效益;⑤各特色小镇在彰显产业特色的同时,均围绕浙江七大主导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为全省产业升级服务。
2.“自上而下”的全国推广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的下发,意味着“浙江模式”的地区实践正式上升为国家政策。特色小镇虽然进入了三大部委的视野,但是三大部委的视角却不尽相同,也反映出国家对特色小镇的导向是多元的。
(1) 以住建部为主导的国家级特色小镇试点。2016年10月、2017年7月,住建部相继公布了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主要针对特色小城镇,强调建制镇的概念。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小城镇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引导更多更适宜的产业向小城镇布局,盘活特色资源 ( 自然、人文 ) 的经济价值,让小城镇有产业、有就业,让小城镇生活圈更加完整、舒适,让小城镇生态圈更加秀美、可持续。
(2)以发改委为主导的“千企千镇”工程。2016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及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意在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小(城)镇创建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实现镇企互利共赢。与此同时,该种模式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为导向,注重将特色小镇打造为高端功能节点和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3)以财政部为主引导的PPP模式。该种模式注重打破过去城镇化中简单的土地财政形式,探索新型和多样化的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是PPP模式的一片重要试验田,成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合作平台。
除以上模式外,国家层面还有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工业行业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所推动的专业化特色小镇,如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中医药文化小镇及运动休闲小镇等。这些小镇模式旨在多维度地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其主管行业发展战略/纲领的落实,整体要求与国家级特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