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单一的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关系。
(二)目标导向的调研与结论导向的分析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授的基础上,针对选定的场地组织学生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在新的教学框架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归结为目标导向的现状调研和结论导向的分析研究。
(1) 目标导向的现状调研。在教学要求上,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看现场,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与任务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前,可通过互联网和参考相关规划,组织学生进行场地研究。研究的重点任务是搜集场地及周边资料,对场地形成一个总体的初步认知和判断,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疑问点或兴趣点,作为现场调查时的首要目标,如周边现有的商业设施档次如何、周边居住人群以什么类型为主及周边的水体能否利用等。调查时,让学生重点考察其兴趣点和疑问点,使其在关注住区规划的同时能考虑场地的基本条件,如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周边的城市建设情况 ( 特别是住区情况 )、周边的城市设施(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的超市、商业街、公园和学校等设施 )、周边及场地内部的景观绿化与地形条件(特别是山、河、湖、林、高差等条件)。
(2) 结论导向的分析研究。没有明确的结论导向会产生2个方面的问题,即无穷无尽的分析和不知道如何分析。学生通常会被复杂的现状条件所干扰,看到不同的东西就会有不同的联想,最后会形成想法很多但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导致方案设计阶段易迷失方向。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明确的方向引导来完成,将所有的分析结论导向该住区规划应为哪类人群服务,如现状的景观条件是什么样的,适合于什么人群的需求;现状的服务设施又是什么样的,符合什么人群的需求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整合各个方面的分析,形成整体的合力,并最终形成住区的服务人群定位。通常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
由于各个学生自身精力及关注点的不同,形成的定位也会千差万别,完全不用担心定位的趋同问题。在实践中,一处城市边缘水系环绕的场地被不同学生定位为:养老住区(良好生态环境)、高档住区(环境优势+设施配套+汽车交通)、青年活力住区(外部水系阻隔+土地廉价 + 内部活力 )、大都市第二寓所(靠近高速出入口+环境良好)……
三 从定位到需求——人群生活需求解析
(一)服务人群的4类需求
在确定服务人群后,设计中常会出现的是“两层皮”问题 — 定位是定位,设计归设计。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缺乏对定位的进一步深层次解析,使得所有的具体设计乃至分析表达缺乏针对性,从而反过来影响方案定位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因此,住区定位明确后应首先对服务人群的需求进行深入解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设计的依据。
因为住区规划是针对人的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所以应重点解析人的生活需求及其相应的行为特征,具体可概括为 4 个方面:①活动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和不同学历等条件的人,对居住区内的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②设施需求。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设施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生活活动需求。③景观需求。由于生活及活动特征的不同,不同人群对景观的需求也不尽相同。④交通需求。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喜好和依赖也会导致住区交通体系的不同。这四个方面的需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为依据、互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典型需求解析案例
在上文阐述的基础上,以老年人、青年人与白领阶层为例,对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行详细解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即可形成对住区详细设计的总体应对策略(表1)。

这一阶段通常时间为2周,中间会安排一次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教师可基于其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并细化特定人群的需求解析,并可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研和访谈,真正了解规划所服务人群的特征与实际需求,使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和深度。
四 从需求到空间——人群生活场所塑造
进入到具体的空间设计阶段后,住区规划通常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功能结构、道路交通和景观绿化等方面的问题。而本文认为,住区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居住人群创造舒适的生活场所,因此教学中应在既有服务人群定位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创造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