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3】广州站交通枢纽片区交通规划与城市设计一体化规划探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4-10 10:28:18
 
衔接

       实现城市交通与站点的立体化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首先,应改变现有配套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强客运大巴、出租车、网约车、地铁、公交及上落客道路等交通衔接设施的配置;其次,立体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通过枢纽功能的强化,进一步提高交通组织效率,提升枢纽的交通功能,从而使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主体功能更加匹配,满足中心城区市民的出行需求。

(三) 以交通流量确定周边开发强度

       作为交通枢纽,站点的交通功能应优先保障。站点周边的交通流量大致可分为地区功能客流、地区过境交通客流及周边用地开发产生的客流。随着站点功能的优化和站点规模的扩大,站点的地区功能客流和过境交通客流量将进一步增加,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和规模的确定,成为交通枢纽片区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区功能客流和过境客流是站点交通功能需求,应予以优先保障。在此基础上,应通过交通流量分析,在实现交通良好运作的基础上,分析周边用地开发产生的客流的峰值,并以此安排站点周边功能,引导站点周边有序规划。

(四) 交通设计与社区活化相结合

       国内外站点周边地区的规划经验表明,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规划,既要保障交通功能优先,又要通过地区改造来塑造城市门户形象。首先,可通过交通的详细设计,转变以往“道路功能即交通通勤功能”的思维,把站点周边地区道路尤其是次、支路网打造成集交通通勤、商业购物和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空间,并与两侧老旧社区的活化相结合,提升站点周边片区的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门户形象。其次,引导地区物流业由“多对多”分散配送向“一对多” 公共配送转变,协调生产配套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矛盾,从而改善广州站地区的环境。最后,通过微改造,植入文化、体育等社区配套设施,进一步激发社区空间活力。

三  广州站地区规划设计实践

(一) 以交通功能为核心,优化站点周边功能布局

      广州站现状交通服务能力饱和、交通需求大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承担的对外交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是站点周边功能混杂,大量批发对货运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规划从地区产业出发,减少货运交通出行,引导对交通影响巨大的批发业转型升级,将批发业转化成为零售商业、百货、酒店餐饮和娱乐等配套产业。其次,规划将既有的服装、皮具批发产业链延伸至批发业上游,发展服装设计、研发及时尚创意产业。最后,规划推动批发业升级,发展现代展贸中心、特色品牌商业街等(图3)。

      广州站交通枢纽片区规划定位为辐射全国的中央车站枢纽、引领潮流的时尚展贸中心和传承改革的创新文化窗口。在站南区域,规划将南广场升级为文化商业综合区,将站南西侧区域打造为商务办公综合区,将环市路以南打造为商业商务综合区。在站北地区,规划以北广场为中心,将中部打造为文化商业综合区,在东侧构建商务办公区,在西侧设置商务办公区、研发综合区、物流综合区和办公生活综合区。

(二) 精细化缝合内外交通

(1)实现立体化场站布局。

      广州站除了地铁外,既有交通均以平面交通组织为主,提高交通效率,加强交通站场与城市的交通衔接是广州站改造的核心。既要满足未来交通功能需求,又要满足地区转型发展后的交通需求,必须通过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建设,以立体化的站场布局来实现内网交通的无缝衔接。广州站周边用地空间局促,其改造方案应在实现各类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前提下集约节约用地,尽量减少沿线土地征拆规模。规划提出立体化的场站布局模式,即在保留现状4台8线的基础上,加建二层高架站台4台8线。
      在枢纽综合体的改造上,规划以铁路站场为核心,以高架平台为功能承载面,通过南北竖向交通核串联铁路站厅、地铁站台、长途客站、公交车场、社会车出租车上落客区、自行车及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零换乘、功能综合的交通枢纽。同时,规划整合省、市客运站,将其集中设置到铁路上方及车站西侧(图4)。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