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3-27 09:41:31
 
内罕见且保存完整的实物例证,清晰地揭示出了子城的格局与形制、演变与发展,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遗产。西地块则保存有嘉兴天主堂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沈增植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 1)。此外,规划用地西侧毗邻戴梦得大厦、江南大厦和旭辉广场等市级商圈。

      规划用地周边的大型商业开发、北侧的地铁线路规划、南侧的老城更新、地块内部的遗址保护和地下的人防空间设计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此次项目的复杂度。如何通过城市更新,在复杂的环境中将历史文化遗产要素融入老城中心区,既能满足周边商业服务需求,又能有效提升场所活力与公共空间品质,成为了此次项目最大的挑战。
      许多老城中心区的更新存在争议,往往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其功能定位不准确或缺乏功能定位研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此次项目经过了城市设计研究、城市更新图则编制和概念规划等多轮综合性研究,形成了“城市客厅”的总体定位和四大更新策略。

(二)策略1 — 开放性保护

      老城中心区要有活力,就应该以公众开放性为前提,保证人群可达。如何解决老城保护建筑、场地的保护要求与开放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老城中心区面临的重要难题。老城中心区既肩负着保护历史的重担,也承担着续写历史的责任,在其更新规划中应赋予其时代功能。城市中心区可以为市民提供多样性活动的场所,老城中心区的更新应注重空间开放性,保证市民在区域更新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历史元素的价值。
以子城遗址公园为例,不同于将历史遗址“凝固成博物馆”的常规保护方法,子城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并注重与城市生活需求、现代功能的结合;同时,子城遗址公园还是遗产保护的媒介,承担向市民传递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任务。因此,规划提出将子城遗址公园打造成具有开放性公共绿地性质的遗址公园的目标,对公园既有开挖情况进行评估,实施保护,并结合未开挖区域进行综合性保护开发。
      规划对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图2):东地块依托子城中轴线打造子城遗产游览轴,向游客展示历代考古遗迹;东侧科普区结合地下遗址挖掘,设置考古体验区,并“点缀”在开放式的休憩大草坪之;西侧文创体验区结合荣军医院、保留的营房和天主堂的更新利用,提供智慧旅游服务、AR历史文化展示、嘉兴非遗文化体验课堂、文创市集和文艺表演等功能;迷园与城墙园借鉴历史元素,打造江南传统园林,为市民创造休憩与交往的场所;西地块休闲旅游商业区环绕天主堂布置少量精品商业和游憩商业建筑,并设置下沉广场空间( 图 3)。

(三)策略2 — 空间肌理延续与创新

1.南北轴线 — 城市历史文化轴的延续

      延续城市文化主轴是此次规划的重要任务。规划通过子城谯楼对景瓶山、壕股塔与南湖,重塑并突出南北纵向的嘉兴历史文化轴(图 4)。同时,保证轴线的视觉连续性,控制轴线两侧街坊的建筑高度与界面风貌,形成“起、承、转、合”的历史文化景观序列。规划通过复建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设厅与戒石亭,展示对宋代至明清时期甬道的考古发掘,保留甬道两侧的古树列,以强化中轴线。

2.东西格局 — 呼应历史的城市肌理延续

      老城中心区是老城历史最悠久、肌理叠加最多的区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肌理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征,对其进行控制对老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城中心区更新中,为了使肌理适应当前和未来区域发展的需求,应避免“怀旧”多于“创新”,不仅要依据自然地貌、轴线、街道、建筑群和节点等传统要素延续历史肌理,还要从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挖掘时代背景下的新元素,展示新风貌,营造凝聚人气的吸引点。
      子城肌理塑造的新要素包括:①街坊道路肌理。规划延续历史小街坊格局,保留南侧的府前街、姚家埭与府南路;充分考虑从南湖前来的游客的游览需求,通过沿街立面风貌更新等方式,强调府南街作为历史文化轴线的引导性。②地块内肌理。规划延续传统小街巷的划分,形成短、窄、密的小街廓和多里巷的肌理形态,街巷与广场立体交织,加强东、西地块的联系,形成“闹与静、文与绿、古与今>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