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4】“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探索——以成都“宜居水岸”工程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3-13 10:52:54
 
侧的微空间、微绿地,盘活消极空间和存量用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②修补河道两岸的城市功能,强化形态管控,构建畅通的慢行步道,重塑滨河活力;③控制现有污染源,全面修复动植物栖息地,利用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调蓄有度、系统成网的水生态系统。

(二)规划策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以保护和修复片区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历史河道资源禀赋与文化价值,立足于展示成都西蜀水乡形象,提出强化文化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道路交通和改善生态环境四大策略,涵盖城市品质、文化展示、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及生态安全等多个板块,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方案中。

1.强化文化特色,增强识别性

      纵观我国城市的发展史,大多数城市都是临水而建的,滨水区自然而然集聚了大量文化资源与社会交往活动。护城河作为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更具有特殊的保护更新价值。因此,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最小化的建设冲击换取最大化的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是历史河道复兴规划的重点。

(1) 结合历史资料,恢复性地重建文化构筑物,唤醒市民记忆。

      据成都史料文献、旧时影像等资料记载,护城河沿岸分布有众多以城墙、园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了唤醒市民记忆,规划将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传说典故相结合,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大拆大建;结合文化资源和土地使用情况,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优化提升,对有条件恢复重建的文化构筑物进行意向性恢复,特别是在视觉关键地段 ( 如河流交汇处 ) 打造具有特色的滨水地标,以此彰显古河道的活力与文化形象。

(2) 利用“故事”组织空间、策划活动。

      为了让市民及游客更清晰、更深入地了解护城河文化与城市发展历程,规划通过一系列“故事”,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和景观,结合慢行步道形成多条文化体验游线,让人们感受场所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引起其共鸣与思考。同时,结合游线定期策划丰富的体验活动,宣传滨水文化,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和地方归属感。

2.优化功能布局,强调高效性

      滨水区具有独特的物质形态、功能特性和地理位置,是城市富有挑战性的区域。在城市转型背景下,滨水区的土地资源寸土寸金,特别是在资源富集的历史河道周边,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何使土地功能复合化和公共活动空间多样化是滨水区发展的关键。
      为充分体现城市活力,规划遵循滨水区的发展规律,尊重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利用滨水区所具备的集聚能力进行多元化功能策划,带动城市乃至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促进休闲商业、文化创意和旅游展示等滨水产业的发展。在用地布局上,规划从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植入休闲、娱乐、创意、旅游和居住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
      在复合型滨河公共空间营造方面,规划摒弃传统按照各个功能进行分区的方法,以减少单一土地使用对岸线割裂的弊端,倡导各个功能在空间上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从而增加滨水区的景观多样性和提升空间活力。

3.完善道路交通,提升可达性

      滨水区作为城市先行建设区域,建成时间较长,道路往往不成体系。部分老城区的滨水区缺乏连续的道路和绿化,可达性差;而在一些新城区的滨水区中,滨水道路往往成为交通性主干道,割裂了城市功能与滨水开敞空间的联系。水系作为城市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通性是构建水系生态系统和形成城市慢行道路网络的重要条件。城市水系的连通性主要是指河流通道连通不断流、河岸滨水道连通可通行及水岸生态绿化连通不间隔,因此规划应打通滨水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构建滨水空间的绿色慢行走廊,创造连续畅通的休闲观光步道。
      规划以提供完整、安全、活力、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为目标,对现有滨河空间进行全面摸查,构建河道两岸连续的开敞空间,涵盖广场、疏林草地和带状公园等;以人的使用方式和空间感受为参考,将绿道与城市干道相连,使之与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的渗透,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

4.改善生态环境,突显可持续性

      人类活动自然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