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系等,全面反映设施实施与规划方案的差异性;一致性的类型可分为按规划实施、未规划已实施和规划未实施等,以此既可反映实施过程的问题,又可反映规划方案本身的问题。
由于公共政策视角的评估方法强调的是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每类评估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指标表征,可为定性指标,也可为定量指标(表2),最后的评估结果应在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后,分维度地总结出具体问题与公共设施的整体问题。

(三)基于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规划实施评估结果可分为分维度反馈与整体反馈两种形式 (图2)。首先,各维度评估均具有针对性的分维度评估反馈,对公共设施具体建设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与改善方法,如宏观结构效率评估主要对相关公共设施规划的宏观布局结构给出反馈建议,微观布局效率评估主要对配置标准的地域性条款、公共设施规划的微观布局给出反馈建议等。其次,综合各维度的评估结果及分维度反馈信息即得到整体反馈,整体把握、宏观统筹公共设施实施建设的整体状态、各维度评估的共性问题等评估结论,以指导后续规范优化、规划编制、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原则和整体目标。

二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评估实证研究
(一)评估对象及规划实施概况
《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07规划”)自2007年编制实施以来,已历经 10 年,是指导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城市发展新背景下,07规划即将进行新一轮的规划编制。本轮评估在梳理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依照上文提出的评估方法,结合文化设施“四系列四级别” 的构成特殊性,从图书系列、群众活动系列、观演系列、展览展示系列及基层级设施五方面进行分类别评估,最后整合以上分系列评估的结果,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成果(图3)。

(二) 评估内容及结果
1.宏观结构效率维度评估
据宏观结构效率的评估结果显示( 图 4),城市文化中心及文化聚落大多分布在城市公共性较强的区域,宏观结构的公共空间协调度较高;文化设施宏观结构与现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基本一致,与城市格局协调度也较高,文化设施的建设对城市整体公共服务设施结构的形成具有贡献;但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重点向南拓展建设的要求,以及对南部公共服务中心的规划布局,该宏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度较低,高新区的文化中心等级还有待升级;区级文化中心布局的城市格局协调度还需提升。

2.微观布局效率维度评估
根据微观布局效率维度评估结果( 表 3),各项设施的服务覆盖率均未达到标准,可见各类设施的微观布局效率均需提升;大多数设施服务覆盖在三环以内,并存在一定的重叠,但三环以外覆盖率基本为零,呈服务盲区,且省市级设施更多聚集于一环以内,布局不均衡,布局合理度有待商榷;各类设施中区级观演系列设施均未建设,覆盖率为零,布局效率最低,图书系列与群众活动系列设施微观布局效率相对较高;规划基层级文化设施建成量很小,但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基层级文化设施点位落实情况看(图5),服务覆盖率较高。


3.设施服务能力维度评估
从设施服务能力维度评估结果看( 表 4),大多数省市级及区级文化设施的规模未达到要求,即设施规模达标率较低,服务能力不足;区级设施中图书系列设施规模达标率相对高一些,服务能力相对强一些,观演系列文化设施均未建设,无服务能力。而通过调查发现,现状建成的基层级文化设施规模达标率仅为1.29%,可见其服务能力显著不足。
